作為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供應國,中國農藥生產企業有2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企業有800余家。在2016年,我國農藥總產量有378萬噸,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預測統計,2017年全國農藥總需求量為92萬噸。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將使全行業市場競爭中出現亂象。隨著農藥使用零增長的政策深化、環保壓力日益緊張。這五種農藥企業將面臨被淘汰:
1.忽視環保的企業
進入17年以來,環保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任環境執法組組長,環保督查常態化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與其說企業不想做好環保,不如說很多企業缺少精力、人力、財力去落實環保要求。很多上市企業,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都是上億元,高昂的處理費用,規模以下企業根本無法承擔。去年在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起草的農藥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又提出,到2020年農藥企業數量要減少30%,環保就是最有力的抓手。最終實現淘汰一批、整改一批、規范一批的目的。
2.缺少技術的企業
現在的農藥市場到底是在賣產品還是在賣技術服務,這個概念從16年初就已經開始有了。而到如今,企業如果還緊靠產品、靠價格去占領市場。缺少技術和服務指導,未來勢必將被淘汰。目前我國為保證糧食供給安全,規定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而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有數據顯示,農村人均使用食用油平均是12公斤左右,而進入城市后將增長到18公斤左右。也就意味著僅食用油上每年要在原有基礎上提高6000萬公斤。如果在單位種植面積上實現高產,技術就是農業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3.盲目跟風的企業
我國農藥登記中,“一窩蜂”似的登記現象格外普遍。國外的優秀專利產品到期后,必然使國內掀起一番登記熱潮。而盲目的跟風登記和生產農藥,必將惡化全行業的運行態勢,也將會讓自己企業走向淘汰。就拿巴斯夫的吡唑嘧菌酯來說,2015年專利到期后,產品在國內市場價值大約5億,巴斯夫產品大概可以占到市場價值中的3億。在剩下的國內2億的市場份額上,有著1500多個登記證來平分2億的市場份額(吡唑醚菌酯登記熱潮后的冷思考,企業該注意!),平均每個登記證就只剩13萬元,就更別提利潤是多么可憐了。如果企業盲目跟風,欠缺對產品市場的考慮。那這樣的行為終將把企業推下被淘汰的懸崖。
4.缺乏誠信的企業
毋庸諱言,中國農藥市場魚龍混雜,在市場環節存在隱形成分、侵犯知識產權、無證生產、生產環節的廢物非法處置等等亂象,一些企業在行業的失信情節頗為嚴重,擾亂了農藥行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隨著新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加強在農藥市場環節中的監管,并建立企業的誠信檔案,使行業會更有規律可言。也使那些缺乏誠信、擾亂市場,給農藥行業抹黑的企業無法生存。
5.缺乏創新精神的企業
創新是讓我國從農藥生產大國升級到農藥強國的必經之路。談到創新,我們不得不感嘆六大跨國公司的研發能力,這六家跨國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每年大于300億元。而中國農化的總收入是500億,在研發經費上我們和跨國公司仍有巨大差距。在我國農藥行業高速發展的今天,說到缺乏創新企業將會被淘汰可能為時尚早,但企業如果缺乏了創新精神的企業,遲早會跟不上行業進步的節奏最終被淘汰。
保證糧食安全、保證13億人吃飽穿暖是每一個農藥人的責任。農藥行業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責任下發展壯大起來的。農藥行業里的每個農藥人,不但要以農民豐產、豐收為己任,而且要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等資源環境。優秀農藥企業必須建立責任感、使命感,共同創造我國農藥行業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