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筆者曾呼吁,國內尿素生產企業在保證國內價格基本穩定和企業微利的情況下,把過剩的產能用于出口,通過“眾籌”在國際市場打價格戰,避免國內和出口同時虧損的局面,但市場的反饋令人失望:更多的人認為價格戰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有部分企業認為可以通過低成本優勢擠垮其它高成本企業,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從而實現“壟斷”,做到一勞永逸。他們的夢想能得以實現嗎?筆者認為這個目標短期可以實現,但將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后果:尿素大量的進口。這個判斷相信會讓讀者大跌眼鏡:中國一直是尿素出口大國,怎么會變成進口呢?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甲醇同尿素的工藝和成本相似程度非常高,筆者就拿甲醇進行一次類比吧。
中國甲醇產能大約在8000萬噸/年,常年開工率不足60%。2016年之前進口量在500萬噸/年左右,2016年達歷史最高的880萬噸,而出口還不到5萬噸,預計今年進口量將增至1000萬噸,占國內總需求的20%,中國已經成為甲醇進口大國。中國大量進口甲醇的原因是國外氣頭成本低、質量好,這兩個優勢同樣體現在尿素上:按照當前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測算,其生產一噸尿素的天然氣原料成本不足人民幣500元;氣頭尿素縮二脲低于煤頭,質量也好于國內。那么,為什么中國會大量進口甲醇而出口尿素呢?筆者認為中國的化肥政策是造成這種反差的主要原因:2016年之前,中國化肥生產企業享受增值稅、鐵路運費、電價和天然氣價格的優惠,提高了中國尿素成本的競爭力。在甲醇和尿素成本具有高度相關的情況下,國際生產商在新上項目時,必然會優先考慮更加市場化的甲醇項目,以追求更強的贏利能力,從而遲滯了尿素項目的上馬,形成了前期中國大量進口甲醇和出口尿素的狀況。隨著中國對化肥優惠政策的取消,尿素必然成為國際生產商新的投資方向,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國際陸續新增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年。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尿素將重蹈甲醇的覆轍,首先失去的是國際市場,最終會大量進口。未來可能進口的區域是南方沿海、沿江地區:從中國尿素主產區到這些地區的運費普遍在200元/噸以上,甚至會高于進口的海運費,進口尿素更具有成本競爭力。
當面對即將到來的國際競爭的時候,國內那些自認為有成本優勢的企業還有優勢嗎?指望通過價格競爭實現一勞永逸的想法是不是坐井觀天?大膽地預測,中國尿素產能淘汰得越快,國際尿素新增產能上馬得越快。當前是中國尿素難得的一個戰略空檔期:國際市場短期之內還需要中國的產能,是休養生息、強身健體來迎接更大的挑戰還是拼得你死我活、等別人來坐享成果?結論不言自明。
孫子兵法云:兵者,危道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戰爭不是目的,而是以戰促和。如果我們尿素行業還自信地把價格戰當做唯一的競爭手段,是不是已經落后于時代的潮流了?從煤炭到石油到二銨,國際、國內的大量事例都告訴我們價格戰并不能解決問題。中國尿素行業已經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內,農業用量減少;外,出口市場逐步喪失,甚至進口!在階級矛盾(國內競爭)逐步讓位于民族矛盾(國際競爭)的情況下,假如尿素行業還是繼續奉行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策略,那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最終必然是覆巢無完卵!如果行業再不采取行動,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進口配額將會成為保護國內尿素的最后一道屏障:今年的進口配額為330萬噸,配額內進口暫定稅率為1%(超配額部分普通稅率為150%,最惠國稅率為50%)。
雖然尿素在夏種會有一波反彈,也希望廠商能抓住這次機會,但更長遠地看,最悲觀的時候還沒有到來。由甲醇和尿素的關系,突然想起《過秦論》里的一段話:秦人(甲醇)不暇自哀,而后人(尿素)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真心希望行業能抱團取暖,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大的挑戰。 (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