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出爐,他們盈利水平都不約而同下滑。其中史丹利2016年凈利潤同比下跌17.34%;金正大2016年凈利潤同比下降了9.65%;芭田股份2016年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83%。其實不僅是上市公司,在對普通企業成本利潤監測中也可發現,近兩年復合肥生產企業的利潤率不斷降低。以45%cl3*15為例,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的企業毛利率數據顯示,復合肥企業利潤不足10%,大多維持在3%-6%(如下圖)。
在整個化肥產品中,復合肥利潤還是相對比較有“保障”的,但近兩年復合肥企業的利潤也在一步步被蠶食,那是誰動了復合肥企業的奶酪呢?首要原因是復合肥的原料淡季漲、旺季跌,造成備料貴、出貨賤(如圖2)。以冬儲行情來看,2016年11月、12月是復合肥企業冬儲備料高峰,但價格一直在上漲,從而促進了成本的增加;但從2月份左右開始,原料陸續進入下滑通道,尤其在3月份、4月上旬,部分產品跌幅加大,而此時復合肥還尚未到銷售終端,價格就不得不跟隨下跌了,這就造成了“高進、低出”,企業的利潤也就“難保”了。
另外就是季節推后和資金壓力增大。眾所周知,大多數復合肥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預收和銀行貸款;但2016年化肥行業被銀行列入信貸壓縮退出行業,原則上不斷收回貸款,限制企業再貸款數量。另外不知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經銷商、下游提前備貨、提貨積極性降低,即便有經銷商提前打款,但提前提貨積極性也大不如以前,“市場不動”成了新的代名詞。這不僅增加了企業資金運作壓力,還增加了企業庫存等操控風險。
再有就是產品同質化,加劇了價格競爭。從我國現有的復合肥生產工藝來看,以滾筒、氨化、氨酸、高塔等為多,其中滾筒工藝占比較大;從產品方面來看,以常規復合肥為主,新型肥占比較小。主要原因是準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低、建設費用少,從而導致了裝置盲目上馬,全行業產能的過剩以及產品同質化的加重,進而加劇產品價格的惡性競爭。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曾稱,當前化肥需求量在下降,價格也在下降,企業虧損已經成為常態。復合肥作為化肥的一種,也難以獨善其身,企業的這塊奶酪已經越來越小。在當今市場的新常態下,復合肥企業想要走出困境長期生存,勢必要進行轉型升級。國內大型復合肥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邁出了改革發展的步伐,中化化肥今后一段時期將專注于下游分銷網絡的建設,云天化表示將著力于市場開拓、組織優化、裁減冗員以及發展新型肥。對于其他大多數肥企業來說也要盡快行動起來,找準自己的位置,尋求新的出路,靠這塊即將消失的奶酪會被慢慢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