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種植結構調整的思路是穩糧、優經、擴飼,目標就是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總的來看,隨著種植結構調整的推進,農藥、肥料的使用量將呈減少的趨勢。
口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作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但隨著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深入開展,減量增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這些作物的用藥量、用肥量是減少的。非優勢區籽粒玉米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雜豆以及青貯飼料、苜蓿等飼草料,改種的這些作物跟玉米相比,耐瘠、耐病性較強,需肥、需藥量較少。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作物,雖然有的作物病蟲防治次數較多,需肥量較大,但主要是為了提質增效、做優做強,總的種植面積增量不大。同時,農業部組織實施的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果菜茶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創建等項目,將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籽粒玉米改種青貯玉米或飼草后,青貯玉米和飼草種植更加粗放,用藥、用肥量較少。休耕的地方,不種小麥等原來種植的作物,只種馬鈴薯、雜糧雜豆和一些小作物,休耕的地區不再追求高產量,與原來種植的作物相比,管理更加粗放,用肥、用藥量也是減少的。
我國用藥、用肥的需求下降后,我們相關農藥、肥料生產企業該怎么辦?怎么保證企業效益不下降?我覺得這些企業應該從三方面調整。一是積極投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調結構。目前我國農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隨著國內使用量的逐步減少,農藥產能過剩的矛盾還會加劇。同時,我國農藥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也不合理,重同質化產品的生產、銷售,輕差異化的研發和服務,大宗作物登記使用的農藥較多,小宗作物登記使用的農藥較少,化學農藥產品多,生物農藥產品少。為此,必須根據農業發展要求,迅速化解無效產能,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二是積極投身于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搞示范,創品牌,搶占市場。三是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全面轉型搞專業化生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