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尿素市場最大的新聞當屬23號印度撤銷了11月16日STC的招標,把80萬噸尿素退給了供應商,造成國際市場大跌近20美元/噸。印度的這種行徑算是公然撕毀約定,違反了商業原則,挑戰了商業的底線,理應受到譴責。
但真的出乎意料嗎?不見得。筆者早期曾根據人民幣匯率、中國尿素出口關稅和國際市場農業季節三方面進行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所謂的國際市場在第三季度是采購高峰的經驗并不成立,只能說離需求季越來越近,沒想到被印度用這種極端的方式給予了證明。印度取消招標必然會推遲國際市場的采購步伐,國際市場價格還將繼續下行。
中國10月份尿素僅僅出口了33萬噸,創了近年最低記錄,如果剔除給印度9月份招標供貨的數量,那么中國10月份出口基本為零,11月份的數據也應該相當不樂觀(筆者上篇曾做分析)。在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出口接近為零的情況下(去年出口1300多萬噸),國際市場大漲自在情理之中,而這種大漲又強化了中國出口商的看漲情緒,于是形成了惜售、漲價、再惜售、再漲價的循環。筆者曾分析國內尿素的“堰塞湖”問題,其實港口也存在著一百多萬噸的“堰塞湖”。很少見到中國這種抱團現象,但團是抱了,沒見到“取暖”,因為根本就沒實現出口。到了該消化港口庫存的時候了,因為國內的需求暫時還起不來,后期還需要集港、出口來支撐國內的市場,而國際市場的新產能正在釋放,留給中國尿素大量出口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可能有人會據上推斷本輪尿素的上漲是炒作,這點筆者曾多次澄清:本輪的上漲更多地是基于通脹的預期,在通脹的背景下,存錢不如存貨!分析通脹正是筆者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為宏觀經濟的變化會造成“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結果,因此筆者優先分析宏觀經濟。在宏觀經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才去分析產品的供求關系。自從特朗普當選美國下任總統以來,對通脹的討論開始變多,因為他承諾會加大政府基建投入,從而增加需求,形成需求拉動的通脹,也是近期有色、黑色大漲的主要原因。儼然一看,通脹真的來了,但對比07、08年通脹的情形,全球目前仍然不具備通脹的條件。
回到尿素的基本面,煤炭供應增加、價格逐步下行應該是大概率的事,尿素將很快失去成本支撐;出口下降已經成為事實。如果運輸問題解決,那么一方面開工率會上升,另一方面,工廠被動庫存的貨就會“涌”向市場,可能會造成尿素價格大幅下行,因此筆者目前把運輸當做尿素是否轉向的關鍵因素。
有人喊出了明年尿素價格不排除達到1900元/噸的可能性,基于一個多月的事實來作出這么大的推理,實在有魄力!是不是迫切希望政府宏觀調控?如果不是,那么是誤導經銷商?流行一句話:有夢想是好的,萬一實現了呢?但回歸到對通脹的認識:當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不是需求拉動的,而是供應的縮減,價格的持續上漲缺少基礎,因此實現這個夢想有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