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農業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東南亞、南亞大部分國家農業農村人口仍處于較高比例,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仍供應偏緊。中國在肥料裝備制造、肥料生產、肥料流通貿易、科學施肥、平衡施肥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科技創新能力。在農業科技貢獻率、科學施肥水平方面,與中國相比,“一帶一路”沿線多數農業國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本文從中國肥料貿易、直接投資、產能合作、科技合作等幾個深度合作方向,對中國肥料行業的發展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得出了中國當前化肥出口政策調整有著必要性的結論。
1. 中國肥料行業發展現狀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中國肥料(尤其是化學肥料)行業的發展,為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內生產供應方面,中國氮肥和磷復肥實現國內自給有余,鉀肥自給率也大幅提高。中國化肥生產技術和裝備制造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僅滿足國內化肥工業的需要,并開始輸出技術和建設工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氮肥、磷復肥出口國,傳統肥料和新型肥料質量標準也已經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中國在科學施肥技術和植物營養、土壤肥料學科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1.1 中國肥料生產情況
除鉀肥外,中國氮肥、磷肥和復合肥已經實現自給有余。鉀肥產量逐年增長,自給率也已經超過50%。
2015年全國共生產化肥7627.4萬噸(折純量,本段下同),較2014年增長了7.3%。分品種看,2015年磷肥產量增幅最大,2015年全國共生產磷肥2026.4萬噸,比上年增長11.4%;全國共生產氮肥4943.8萬噸,比上年增長了6.3%;生產鉀肥611.9萬噸,比上年增長8.2%。(具體主要肥料品種生產、進出口情況見表1)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副產氮肥為中國相關行業的環保和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度,純堿行業聯堿法工藝副產氯化銨1201萬噸,相當于純堿行業減少了400多萬噸固體堿渣(以干基計)的排放。燃煤電廠等行業脫硫和除銨副產了近1000萬噸硫酸銨,減少了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和廢水中氨氮的排放。
1.2 中國肥料進出口情況
中國氮肥、磷肥和復合肥國內需求增速放緩,為保障國內供應而形成的相對過剩產能,不得不通過出口調節開工率。中國鉀肥產量逐年增長,2015年度自給率約50%。
以實物量計,2015年度中國共進口各種肥料1117.6萬噸,出口3548.2萬噸。進口化肥以鉀肥為主,氯化鉀進口了942.9萬噸。出口肥料以氮肥和磷復肥為主,其中出口尿素1374.8萬噸、磷酸二銨801.9萬噸、硫酸銨528.4萬噸、磷酸一銨274.2萬噸、肥料級氯化銨97.7萬噸、二元和三元復混肥料92.3萬噸。
1.3 中國肥料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持續變強
幾十年來,中國在肥料生產、新型肥料創制、科學施肥等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滿足了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面的要求。
在肥料生產領域,化肥和有機肥料的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已經達到全球先進水平。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氮肥、磷肥和復合肥生產國,氮肥生產原料路線涵蓋氣頭、油頭和煤頭,清潔節能的非無煙煤生產氮肥近年來也在中國迅速發展。低品位磷礦的利用已經有了重大突破,鉀肥生產過程中資源綜合利用也形成規模。在商品有機肥料生產方面,發酵菌種篩選、無害化處理等也達到了領先水平。
新型肥料創制領域,多個品種已經形成規模生產,滿足了農業需求。為了鼓勵肥料領域的科技創新,國家將用于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的新型、環保肥料生產技術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目錄》。目前,包膜型緩控釋肥料、抑制劑型穩定性肥料、螯合型中微量元素肥料、水溶性肥料、有機無機復合肥料、硫包衣尿素、高塔硝基肥料等,在中國已經形成了批量生產,部分品種已經開始出口。
在科學施肥技術方面,農業部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大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有機無機配合施用、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這些技術不僅保證了農業高產和優質,而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中國農業部門已經提出了化肥零增長行動方案,通過科學施肥技術,進一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有機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
另外,中國在國際肥料標準和植物營養肥料學科的影響力明顯增強。中國企業主導起草了《硫包衣尿素標準》、(華昌主導起草的)《肥料級尿素標準》、(金正大主導起草的)《緩釋肥料標準》、《控釋肥料通用要求》、《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脲醛緩釋肥料通用要求》、《肥料標識內容和要求》ISO國際標準。中國在植物營養與土壤肥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交流中被廣泛關注,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土壤肥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1.4 肥料助力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經驗
中國人口快速增長,決定了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量增長。建國后的幾十年里,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可能從國際上進口到足量的農產品,必須要增加國內的農產品產量。而化肥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之一,持續幾十年的化肥短缺,成為農業產量增長重要的限制因素。大量進口化肥需要支付巨額的外匯,建設化肥生產裝置又需要引進技術、裝備和投入資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通過組織進口和發展國內生產并行的方式,保證了國內農業用肥的需要。發展現代農業,也不能不重視肥料對于種植業農產品生產的貢獻率。
保障農資供應、農業實現增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業增產后,溫飽問題解決了,農村人口消費、農村和城鄉建設才會貢獻更多的經濟增長動力。農業技術進步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會有更多的農業人員轉移至城鎮,助力工業化和城鎮化。
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基本情況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已經發布,“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當前國家最重要的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會同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推進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共建和諧的區域秩序。這些國家和地區,農業是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保障質優價廉的肥料供應是一項重要工作。
2.1 “三農”問題是沿線國家發展的重點
“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約30億人。其中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程度低,農村人口多,貧困人口多,農業仍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沿線區域中,人口較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而這些人口大國共同的特點是農村人口比例比較高。
圖1 “一帶一路”走向的重點通道和方向
注: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①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②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③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①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②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越南是人員排在前6位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6個國家的人口合計超過了20億人口,占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除中國外)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這6個國家城鎮人口比重都比較低;其中,印度、越南城鎮人員比重僅為32%,巴基斯坦為38%,孟加拉國為33%。城鎮人口少地農村,決定了農業在這些國家的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要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要加大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如果能用解決“三農”問題積累的經驗,著手幫助沿線國家解決農業增產增收、農民富裕、農村建設問題,更能促進“民心相通”,增加互相信任。民心相通有進展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等方面會更有效果。
2.2 沿線區域是中國肥料出口重地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農業國家多,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量也大。中亞、西亞與歐洲是國際上化肥生產國,從其他地區進口的化肥不多。而東南亞、南亞受經濟條件、裝備技術等條件限制,化肥生產相對較少,不能自給,氮肥、磷復肥和鉀肥都需要大量進口。其中,印度還是全球最大的尿素進口國和最大的磷銨進口國。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多年來,中國氮肥和磷復肥行業已經實現了自給有余,鉀肥自給率也大幅提升。國內化肥生產用氣、用電、鐵路運價和增值稅優惠政策逐年減少,有的優惠甚至已經完全取消,而轉為對農民直接補貼,農用化肥需求不再增長。另外,國內已經將化肥控施和減施列上議事日程,將過剩的氮肥和磷復肥產量出口至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已經成了保證裝置開工率的重要措施。中國肥料出口至南亞、東南亞,運輸距離近,海運費較低,是中國肥料出口的優勢區域。
2.3 沿線區域是中國重要的非糧農產品進口來源地
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中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但是,正是國家有限的農業資料優先力保主糧生產,其他工業用農產品則需要統籌考慮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供應渠道。中國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這些工業原料用農產品,用于紡織工業的棉花,用于能源和發酵工業的木薯,用于橡膠工業的天然橡膠,用于食品工業和脂化原料的棕櫚油等等。
2015年度,中國進口主要熱帶農產品有937.6萬噸木薯干和木薯粉、590.9萬噸棕櫚油、270.5萬噸天然橡膠和107.4萬噸香蕉(含芭蕉)。這些熱帶農產品主要從東南亞和南亞進口,印度是中國最大的進口棉花供應國,木薯干則主要從越南、泰國和印尼等進口,棕櫚油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進口。
根據中國相關工業需求預測,“十三五”期間這些工業原料用農產品需求量仍會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國內農業資源有限條件和力保糧食作物的導向都不會變,仍需要大量從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進口這些農產品,并且進口量還會增長。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目標國家建設海外農業基地,或者與國外種植園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加入了“完善支持農業對外合作財稅、貿易等政策,落實到境外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農業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內容。海外農業種植基地需要大量的農業投入品,中國相對過剩的氮肥和磷復肥出口到目標國家的種植地,是雙贏的合作。
2.4 產能合作、技術合作均有較大潛力和空間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肥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氮肥生產方面涵蓋煤、油、氣三種原料路線,磷肥產品品種包含多種磷肥和磷酸銨品種,資源型鉀肥和加工型鉀肥均已形成國內自主知識產權。中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建設化肥生產工廠,中國在建設工程、生產裝備制造和生產管理解決方案方面均有一定的優勢。中國在化工工程建設和工藝技術方面,在氮肥、磷復肥和鉀肥生產領域均有“走出去”實力和經驗。
在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學術領域,中國耕地土壤類型豐富、作物種類繁多,農業技術研究專業化程度高,已經形成了包括高等院校、中央和地方科研機構、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在內的肥料相關領域科技隊伍。
3. “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深度合作機遇
中國口糧堅持國內自給,谷物國內也基本做到自給。但是,工業用糧和用于工業原料的農產品需要大量進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擁有獨特的土壤和光、熱等農業資源,盛產中國大量需要進口的棉花、木薯干(或粉)、棕櫚油和天然橡膠。“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有利于中國更穩定可靠地進口到這些農產品。
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在農業增產上,土壤、肥料、水利、種子、植保、栽培等方面多方面都取得了技術進步。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鄉建設也了可復制的經驗。
與沿線國家農業方面的合作推進成功與否,是增強互信、推進其他領域深度合作的基礎。同中國發展歷程相似,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增高增收、勞動生產率提高后,農村勞動力才會大量轉移至城鎮。沿線國家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會促進中國鋼鐵、建材、裝備等行業的貿易往來、產能合作等。
4. 肥料行業“一帶一路”深度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平等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并謀求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和大融合。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肥料行業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仍有若干問題需要推進。
4.1 肥料出口相關政策措施需要完善
主要進口國“摸不透”中國多變的化肥出口管制政策,更不敢進一步深度合作。自本世紀初,中國氮肥和磷復肥就已經開始將淡季富余產量出口到東南亞和南亞市場。但是,自2004年起中國就開始控制化肥出口,先是取消出口退稅,之后加征出口關稅、季節性臨時關稅、滑準關稅、禁止加工貿易出口等一系列限制政策陸續出臺,并且經常調整。2008年一年內調整了6次化肥出口關稅,最高曾對部分化肥品種征收過185%的從價出口關稅。東南亞和南亞這些化肥進口國,無法與中國形成穩定的貿易關系,更不敢開展產能合作等深度合作事項。中國的氮肥和磷復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去年出口了3548.2萬噸化肥,但國內仍然供應充足。氣、電、運、稅優惠政策已經取消,國內已經明確提出減施目標,中國已經形成的化肥裝備產能需要出口市場。
建議國家在取消化肥優惠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取消化肥出口的限制政策,用嚴格的環境和節能標準管理化肥生產。盡快恢復化肥普通商品屬性,取消化肥的出口關稅,恢復化肥的出口增值稅退稅政策;對部分深加工類肥料產品允許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對部分原料化肥允許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對于相關行業環保工藝副產氮肥氯化銨、硫酸銨(以及以副產氮肥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氮磷二元肥),取消出口關稅后設定較高的增值稅退稅率。
4.2 配合海外農業基地建設輸出肥料
中國的相關工業需要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大量棉花、木薯干(或粉)、棕櫚油、天然橡膠等農產品。為了獲得穩定的供應渠道,部分企業已經到海外尋求深度合作,直接投資種植園、農產品初加工基地、農產品儲運環節,或者與當地種植、初加工和儲運企業合資、合作。中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也鼓勵非口糧農產品統籌國內個兩個市場供應渠道。海外農業種植基地需要大量的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投入品。適宜種植這些非糧農產品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缺少化肥,對其國內化肥的補貼一般不涉及外資、合資種植園。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能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對向中國直接投資、深度合作的種植基地輸化肥等農業投入品以政策支持,探討農業投入品帶料加工進口非糧農產品的貿易支持模式。
4.3 支持與沿線國家開展肥料相關標準和技術交流
中國在肥料產品標準方面,已經形成國家標準、化工行業標準、農業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內的較為全面和完善的體系。在氮肥、磷肥、鉀肥、復混(合)肥料、有機肥料均有接近或等同國際標準的執行標準。部分產品已經主導起草ISO國際標準。在化肥生產方面,有完善的環境排放、能耗、水耗標準。在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施肥技術方面,已經有幾十年的積累。但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肥料標準和施肥技術上的交流很少,還沒有建立持續穩定的交流機制。
據農業部公開數據,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糧食畝產提高到359公斤,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3%,有力支撐了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施肥技術等農業技術,具備走出去的能力。
建議標準管理部門、農業部門、科技部門等響應“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中“加強科技合作”的要求,出臺鼓勵中國肥料相關標準、農業、科技機構或團體與沿線國家建立持續穩定交流機制的政策。探討成立一帶一路范圍內的肥料協會等非營利組織的可行性。
4.4 加強組織協調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與肥料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較分散。肥料生產歸口工信部,質量標準和生產許可主要歸口質監總局和國標委,肥料施用技術指導和新產品登記管理歸口農業部,肥料宏觀調控、進出口政策調整建議主要歸口國家發改委。行業協會分散在氮肥協會、磷復肥協會、無機鹽協會鉀肥分會、中國化學工程協會、農資流通協會、五礦化工商會化肥分會;與肥料相關的學會有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土壤學會、農學會等;科研機構有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省農業科學院、各農業高等院校等。
所以,包括工程、生產、流通、肥料施用各領域的中國肥料行業,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包括投資、技術交流、產能合作等更深層次的合作,必須加強組織和協調。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指導意見,以目前貿易為主的合作主體為依托,聯合施肥技術、工程、農業走出去等相關主體,設立跨行業的協調機制。
5. 調整化肥出口限制政策的必要性及意義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為了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共享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恢復化肥的普通商品屬性,取消化肥出口的限制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5.1 優惠取消后化肥不應繼續做唯一征出口稅的農資類貨物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承諾,除了GATT1947第20條規定的例外情況外,不得對出口產品征稅。中國入世議定書生效后,中國僅列名的極少部分貨物征收出口關稅,農機、農藥、種子、農膜、化肥農資產品均不屬于征出口關稅的貨物。
2003年“三農”問題列為黨和國家“重中之重”后,為保證國內供應,農藥、農膜相繼實施了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等限制政策。但是,并沒有對農機、農藥、種子、農膜征收出口關稅。唯有對化肥類產品,因行業享受氣、電、運、稅的優惠政策最多,引用GATT1947例外條款征收了出口稅。
至2015年,化肥行業取消了優惠電價、優惠鐵路運價政策,并恢復征收了增值稅,不再享受優惠政策(而農藥、種子、農膜在國內的批發和零售仍然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不應該再限制出口。
另外,中國對部分原料、稀土出口稅等限制政策,也被WTO專家組認定為不屬于例外條款而取消。化肥若不盡快取消出口暫定關稅,也有可能被認定為違反WTO規則。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建議國家對所有化肥產品取消目前的暫定出口關稅。
表3 中國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出口政策比較
5.2 取消化肥出口限制有利于國內化肥減施和增加稅收
中國氮肥、磷肥和復合肥實現自給而有余,并出現了產能過剩。化肥當時征出稅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國內供應和降低農民用肥成本。但是,十二五末農業部進出了化肥零增長和減量增效的新目標。2015年初,農業部還在農用化肥使用零增長實施方案中提出,積極爭取金融、保險、稅收、價格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之后,國家加快了化肥市場化的改革進程,陸續取消用氣、用電、鐵路優惠運價政策,并于2015年9月1日起恢復征收增值稅。同時,繼續對有機類肥料實行免征增值稅政策。
取消化肥出口限制,可改善國內化肥供需,適當穩定國內售價,有利于實現化肥零增長和減量施用的目的。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表明,施肥行為與化肥的價格高低相關度極高,肥價越低、農產品價格越高,農民施肥量越多;相反,肥價上漲,同樣農產品價格下,農民會減少施肥量。近年來,國內化肥市場持續低迷,尿素、磷肥價格等更是跌至了20年前水平。取消出口暫定關稅、恢復化肥出口退稅,肯定會增加化肥出口,國內競爭環境會有所改善,售價會合理回升。
另外,出口免征關稅后,會影響到出口關稅的征收額,但是化肥行業國內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稅額和企業利潤改善后增加的企業所得稅稅額會大幅增加。
5.3 深加工型肥料產品應鼓勵出口
深加工型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鼓勵深加工型產品出口是外貿“調結構”的措施之一。現行的化肥出口限制政策,不僅沒有鼓勵深加工型肥料出口,而且對這類產品出口實施較高關稅。
表4 2016年現行中國肥料出口關稅稅率
復合化、功能化、全營養、水肥一體化是肥料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測土配方復合肥、水溶性肥料、緩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生產能力發展較快。根據海關歸類規則,含有氮磷鉀三種大量元素的測土配方復合肥、水溶性肥料、緩控釋肥料HS編碼為31052000;含有兩種大量元素的測土配方復合肥、水溶性肥料、緩控釋肥料HS編碼為31055900(氮磷二元)、31056000(磷鉀二元)、31059000(氮鉀二元)。2016年關稅實施方案中,二元復合肥出口從價征5%關稅,三元復合肥出口從價征30%關稅。“30%”稅率是肥料類產品從價出口關稅最高的一檔,限制了中國三元復合肥的出口,限制中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另外,中國2007年起對所有肥料品種禁止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出口,使得進口鉀肥與國內過剩的氮肥磷肥二次加工成生產復合肥保稅出口業務無法開展。測土配方復合肥具有季節性需求的特點,中國有2億噸復合肥生產產能,年度的產量僅有0.6億噸。并且,二次加工配方復合肥不屬于高耗能范疇。所以,建議取消所有肥料出口關稅的同時,盡快調整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允許鉀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和二元、三元復合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
5.4 促進肥料行業降成本、調結構和增效益
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是今年全國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對于中國的肥料行業來說,市場化改革推進加快,2015年以來取消鐵路優惠運價、恢復征收增值稅以及2016年4月20日起全面取消優惠電價,化肥生產企業成本大幅增加,更需要降低成本。對于應當鼓勵出口的加工型肥料(復合肥料、配方肥、緩控釋肥、水溶性肥料等)來說,取消出口關稅可以適當提高加工裝置的開工率,降低企業固定成本的分攤。
放開化肥出口有利于肥料行業調結構和增效益。中國復合肥生產和新型增效肥料的創制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復合肥生產工藝有團粒法、噴漿法、高塔、油冷、氨酸法等,適合各種原料和專用肥料產品的要求。在硫包衣尿素、緩釋肥料、控釋肥料、穩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肥料方面,不僅工藝領先,還主導制定了ISO國際標準。在節能減排方面,中國設定的化肥清潔生產標準也已經達到或超過了發達國家控制水平。放開化肥出口限制政策,可以促進行業充分參與國際競爭,肥料產品結構上匹配全球肥料需求發展趨勢,多開發、生產附加值高的新型肥料,實現供給側的結構調整。
關稅在工業調結構、穩增長和增效益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關稅調整體現了促進工農業發展、促進工業行業轉型升級、鼓勵高附加值及自主研發產品出口的原則。之前限制化肥出口,主要是為了國內保供,現在農業要求化肥施用要減量增效;現在支持農業發展已經有了新內涵,放開化肥出口有助于化肥的減量增效施用技術的推廣。
5.5 有利于維護“負責任的大國”國際形象
輸出中國測土配方施肥成功經驗,幫助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農業,不僅有利于沿線國家的政局穩定,更為塑造鮮明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加分。
外交、外貿等國際交往中,中國一直塑造鮮明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幾十年來,在農業部、財政部、商務部等部門的努力下,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農業技術支持和農業物資(含化肥)支持,以幫助他們發展農業,為這些國家解決溫飽問題、改善民生、穩定政局貢獻了力量。
中國應把這種國際合作經驗和國內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推廣到東南亞、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重點農業國家,更有利于同包括南海周邊鄰國在內的重點區域的溝通。以菲律賓為例,中國是菲最大的貨物出口目的國,也是最 大的進口貨物來源國;中國出口質優價廉的肥料出口到菲律賓,幫助其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再從菲進口大量的香蕉等農產品,對中菲關系發展有重要意義。數據表明,“一帶一路”沿線的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家對中國出口的肥料依賴度較高(大多都在50%以上)。取消化肥出口限制關政策,暢通中國肥料的出口和加工貿易,有利于開展肥料領域的產能合作。
取消易引起WTO爭端的化肥出口限制政策,為施肥等農業技術和“三農”經驗輸出到“一帶一路”線國家掃清政策障礙,有助于塑造鮮明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