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在農藥生產中,原藥初級產品,制造環節附加值較低,易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相比之下,農藥制劑作為原藥的深加工產品,生產過程污染較少,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目前中國農藥企業在靠近原材料的低端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而附加值高、加工深度以及技術要求高的產品領域基本上被國外農藥巨頭占據。為此,農藥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要找準自身定位,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借助資本市場實現重組、實現源頭環保等手段,早日實現轉型發展。
農藥困局:低端過剩高端不足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資料,中國每年要使用農藥140多萬噸,其中主要是化學農藥,占世界總施用量的1/3,中國是世界第 一農藥消費大國;平均每畝用藥約1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以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秦啟聯研究員向記者介紹,農藥過量使用為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國際貿易帶來了隱患,“中國出口的大蒜、香梨等都曾因農藥殘留而被大量退貨,損失達數十億元。”仔細分析,亂用藥、濫用藥背后深層原因是產品和植保技術的缺乏。
從總量來看,中國似乎不缺農藥。作為世界上最 大的農藥生產國,2015年,中國2232家農藥生產企業至少共登記了3.4萬個產品。
但是細細看來,同質化嚴重成為這些產品中無法忽視的問題。據中國農藥信息網檢索結果,目前僅僅含草甘膦成分的登記產品就有1047個,剛剛過專利期不到1年的吡唑醚菌酯產品也已經登記了123個。單一盈利為導向造成產品同質化競爭日益白熱化,加劇了行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下不少品種已經無利可圖。草銨膦原藥價格從2015年的35萬元/噸的高價位跌至目前的不到18萬元/噸,不到一年時間,價格幾乎腰斬。
而另一方面,單一病蟲害領域中,一些小宗作物和疑難雜癥市場需求巨大,但是一藥難求甚至無藥可用。線蟲、細菌、病毒病害,抗藥性害蟲、雜草,這些細分領域中,隨著一批高毒、劇毒農藥的禁、限用,病蟲草害的防治更加困難。
產品線缺陷、成本考量、加之植保知識和技能缺乏,使得部分地區農民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違禁農藥,造成了農藥使用亂象。加強農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藥產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藥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真正契合農業生產需要,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產品有效供給,成為保障農業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困境突圍:研發和服務兩手抓
落實供給側改革,提升中國農藥產業效率,一些企業已經走在研發、創新、整合的道路上。
早在2015年年初,農業部便出臺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政策,這一政策的穩步推進成為落實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也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市場契機。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研發和服務成為企業兩大著力點。
作為國內較早從事產品自主研發的農藥公司之一,海利爾藥業集團董事長葛堯倫告訴記者,“目前以種植者服務為中心的農資營銷時代已經來臨,應牢固樹立作物套餐思維。這其中,技術創新是一切的源泉。”憑借原藥技術優勢,海利爾近年來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了覆蓋殺螨劑、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作物營養劑五大類的產品線,著力為農戶提供覆蓋整體解決方案的套餐式營銷產品。除非專利農藥之外,海利爾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化合物,并在登記進程中。
5月14日,在湖南望城的水稻田間,一架架植保無人機整裝待發。烈日下,近200名農藥、無人機行業代表從全國各地趕來,見證無人機噴施農藥這一新技術的田間作業效果。加藥,起飛,調整,噴霧,降落,伴隨著無人機飛手手中平穩的遙控操作,一畝地短短幾分鐘完成了施肥、施藥作業。而在此之前,農戶往往需要背負著30多斤重的手動噴霧器,在高溫環境中,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進行人工施藥作業。
由于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施藥作業條件艱苦,農忙時節誰來打藥成為讓很多種植大戶犯難的問題。“植保無人機的發展,能夠幫助農民更加省力、體面的種田,從供給側為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湖南省植保站副站長唐會聯表示。
規模化種植意味著高收益,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需要更高的管理和技術水平。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植保產品和技術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進行供給側調整,從而保障農產品安全和農民收益,成為政府部門、農資企業、經銷商乃至種植戶共同思考的問題。“植保產業供給側改革正在賦予農民和土地‘新動能’。”山東省農藥檢定所所長楊理健告訴記者。
產品創新之外,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高工效植保機械和植保技術為依托,扶持農資經銷商組建打藥隊,實現了從“把農藥賣到農民手里”到“把農藥噴施到農民田里”的供給側成功轉型。
據廣西田園董事長李衛國介紹,現代化高工效植保機械是提升植保服務的主要手段。在美國約有1萬家公司從事植保服務工作,年銷售額為70億美元,服務對象遍及家庭、商業、農業和工業。從事植保服務行業的公司直接從農藥生產商或經銷商購買產品,提供上門技術服務,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
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5月23日,德國拜耳公司發布公告稱,對全球最 大種子生產商孟山都發出約62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并稱這筆收購3年后可帶來大約15億美元的協同效應。據了解,目前拜耳公司已提出每股122美元的全現金收購報價,比孟山都的最終收盤價高出了20%,較孟山都5月9日收盤價溢價37%。若交易成功,拜耳公司將成世界最 大的農藥和轉基因種子供應商,并創下德國企業對海外并購出價最 高的紀錄。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藥行業前10家農藥企業原藥銷售額占比為10%,前20家企業銷售額占比為15.6%。而世界前6家跨國公司全球銷售額占比高達76.5%。對于近期國際農藥市場涌現的幾起并購大案,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認為,由于中國農藥行業的特點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且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低,缺乏真正的龍頭企業,中國農藥行業的競爭力嚴重不足。因此,企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將是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農化行業這兩年的日子不好過,國際國內都一樣。草甘膦價格在2015年跌去了近40%,我去年在ACE展會上說過,如果大家還指望草甘膦會出現像2008年,2012年那樣的小高潮,繼續盲目地擴張產能,同質化競爭,這個行業遲早會像鋼鐵、水泥一樣,一發不可收拾。農化行業如何在短時間內走出困境,實現供給側改革,實現去產能化、去庫存化,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談到行業的未來,四川樂山福華董事局主席張華表示,并購整合是今后行業的一條出路。
“2015年底,杜邦和陶氏兩大農化巨頭宣布合體,經過產品的整合、經營渠道優選化,希望新公司能產生1+1大于2的效應。前段時間,中國化工大手筆收購瑞士的先正達以及近期揚農與南通江山的合并,都給行業發出了信號,唯有抱團取暖才能在寒冬中存活。”張華如是說。
作為化工生產中與人民群眾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行業之一,農藥直接影響到老百姓“菜籃子”的安全。5月21日,諾普信發布公告稱,其參股公司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因環境污染責任糾紛被兩家環保組織訴訟,近日收到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書。參與此次訴訟的分別是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環保”這個敏感關鍵詞再次將農藥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兩年,隨著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以及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農藥生產中產生的污染物的環保化處置成為中國環境治理中的一項重點內容,連續出臺的環保法規和正在制定之中的大氣、水和固體廢物的排放標準,對農藥企業形成了步步緊逼的態勢,讓不少農藥企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環保是農藥行業無法回避的,也是行業發展中要高度重視的關鍵問題。中國政府對環保要求不斷升級,這么多的環保法規和措施,給農藥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與此同時,嚴格的環保措施也是一把利器,為淘汰落后、推進產業集約化發展和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李鐘華表示。
農藥企業的生產有特殊性,噸位小、間歇生產、品種多,而某些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毒性高、成分復雜、COD高以及含磷、苯、酚、汞等比較難處理的化學物質,處理難度大、投入高。另外,農藥企業會在1年當中生產不同的農藥品種,“三廢”的排放成分各有不同,也增加了處理難度。而目前大多數的環保公司提供的“三廢”處理技術,絕大多數僅適用于普通的化工企業,而很少有針對農藥企業的,這也是農藥企業在環保工作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困難。
對此,國內多位農藥企業的環保技術負責人建議,農藥企業的“三廢”處理技術要從頭、中、尾三部分抓起:首先,從頭做起,就是要改進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減少“三廢”排放;其次,中間部分要增加預處理環節,盡量減少末端處理的壓力;最后,尾端加大處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