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惡苗病,俗稱徒長病,是水稻苗期常見的病害之一,田間癥狀表現為2類,其中徒長型是常見的一類,即葉鞘細長、徒長、葉色淡黃及死苗。另一類染病后與健株差距不大,但在孕穗期前后陸續枯死,同時莖基部可見數條白色逆生不定根,癥狀與螟蟲鉆蛀或細菌性基腐病極其類似。
2015年,天津市水稻惡苗病發生面積驟增至7.95萬畝,發生總面積較近5年高出50倍。其中,田間發病率超過20%的區域達1.05萬畝。發生區域田間發病率一般為10%~15%,最高可達50%。重發原因包含栽培管理不當、藥劑浸種操作不當、田間菌源逐年積累及氣候異常等。
由于2015年惡苗病發生范圍較廣,菌源充足,加之近年來我市水稻耕作模式、病害防治措施基本固定,主栽品種格局變化不大,預計今年我市水稻惡苗病仍將有加重發生的趨勢。各水稻主產區縣植保站要及時做好防治指導工作,積極引導廣大稻農加強健身栽培意識,提前把握預防關鍵節點,幫助規范防治操作細節,最大限度地減小惡苗病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具體防治指導意見如下:
1 、加強栽培管理,減少農藥用量
惡苗病菌一旦侵入水稻植株將很難根除,顯癥后一味地增加用藥次數和用藥量無益于病害防治,反而增加農藥殘留。防治上應注重于科學的栽培管理手段:(1)要靈活掌握播期。如遇低溫天氣,可將播期適當推遲7~10 天,對于培育壯苗,提高藥劑浸種效果均有效果。(2)要做到適時、適量施肥,尤其要少用氮肥,增施有機肥料,增加植株抗病力。(3)要在生產過程中細心觀察,一旦發現病株盡快拔除,帶出田外,切斷再侵染源。收獲后也應將病稻草帶出稻田,進行無害化處理,用作燃料或高溫漚制堆肥,徹底切斷菌源。
2、規范種子處理,降低發病風險
作為預防惡苗病最后的關口,要嚴格規范以下操作環節:(1)適當曬種。曬種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整齊度,浸種前應在晴天曬種12~36h;(2)選擇高效浸種藥劑。綜合防治效果及對作物的安全性,可使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 2000~4000倍液浸種;(3)控制浸種時間。浸種時間視氣溫條件控制在4~7 天。(4)上年發病較重的地區可嘗試選擇上年較為耐病的品種。
(天津市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