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幫說
2015年的農藥行業,可謂風起云涌、形勢逼人,給人以深深的危機感。“互聯網+”的洶涌來襲,農業的深刻變化,“零增長”引領的減量用藥行動,糧價下跌的衍生效應,匯聚成強大的催動力,正在顛覆和重塑行業生態和競爭格局,不少企業也積極探索轉型,為行業注入了新活力。 2016年,我們將繼續緊隨農藥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為新型經營主體科學用藥、綠色增收貢獻力量。
零增長
今年農業部大力推進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行動,全國各地自上而下積極響應,廣泛推進實施,圍繞“替、控、精、統”總結出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技術模式和組織模式,成效顯著。農業部還建立了210個農企合作示范基地,示范面積730多萬畝,推行了大包裝農藥直供直銷。此外,農業部藥檢所聯合國內8家農藥企業共同發起“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戰略實施研究與應用”課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響應并參與其中,通過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等促進科學減量用藥。
點評:農藥減量涉及到農藥使用者、植保部門、農藥企業、專業防治組織等方方面面,也有不少難題待克服,但農藥減量尚有很大空間,也有很多途徑去實現,包括改變不科學的用藥習慣、研發推廣高效低毒新產品、改進施藥機械、推廣接地氣的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這一目標將逐步會實現。
“小年”
縱觀今年我國農藥市場,整體呈現“小年”特征。受經濟形勢低迷、生產成本提升、環保壓力加大、市場需求疲弱等多重因素影響,農藥市場總體呈現低位運行的態勢,不少大宗農藥產品如草甘膦、百草枯價格下滑,很多農藥跨國公司業績表現都不太如人意,國內農藥行業增長亦不及預期,雖然也有少數企業實現逆勢增長,但總體看,農藥企業已經進入微利期、保本期。
點評:很多人用“行情不好”、“日子難過”來形容今年的市場行情。的確,農藥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變為了如今產能過剩嚴重,同質化問題突出的買方市場,企業必須積極轉型,緊跟當前的新形勢。是聚焦產品打造核心競爭力?還是深耕服務延長產業鏈?抑或是創新營銷模式搶占市場先機?找準定位和突破點,寒冬過去就會迎來春天,危機挑戰也會變為轉型良機。
百草枯退市
2015年除草劑市場頗不平靜,百草枯的退市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今年第八屆全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將百草枯毒性級別修訂為劇毒,讓成為定局,留下近4 萬噸的市場空缺,誰來代替百草枯引發了業內的大討論,草銨膦、草甘膦復配制劑成為呼聲最高的替代品。草銨膦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國內草銨膦擴產熱潮涌動,浙江永農、利爾化學、江蘇輝豐等多家企業擬投入巨資擴大產能,屆時草銨膦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點評:百草枯退市,草銨膦被寄予厚望熱度直升。草銨膦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不過原藥生產技術復雜,合成工藝較長,安全環保門檻較高,成本相對較高,推廣和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草甘膦及一些復配制劑和敵草快也迎來一定的發展機會。這幾種除草劑各有優劣,未來開發作用機理新穎的除草劑、制定多樣化的治理方案將是重要方向。
淘汰退出
今年8月,農業部對殺撲磷、溴甲烷、氯化苦等農藥采取了禁限用措施。按照今年新的《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農業部擬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科學有序、分期分批地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未來幾年,溴甲烷、硫丹、涕滅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異硫磷、氧樂果、水胺硫磷等農藥的禁用和淘汰都已提上日程表。同時,農業部計劃依法建立和完善老舊農藥退出機制。擬對安全風險高、農業生產需求小、防治效果明顯下降、失去應用價值的農藥品種或產品實行強制退出。
點評:劇毒、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監督管理,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的大事。逐步淘汰高毒農藥和清理退出老舊農藥,可以更好地優化農藥使用結構,更多綠色高效低毒農藥的使用,將有力地促進農藥零增長,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綠色創新
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國農藥行業的軟肋,不過值得欣喜的是,今年我國自主創制農藥登記明顯提速,今年有苯醚菌酯、氟醚菌酰胺、環氧蟲啶、氟唑活化酯等產品相繼獲得登記。近年來,我國農藥自主研發了不少優秀的創新產品,如新殺菌劑氟嗎啉、殺蟲劑四氯蟲酰胺,揚農化工的氯氟醚菊酯更是銷售額過億的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加入到農藥創新的隊伍中來。
點評:中國是農藥生產大國,但絕大部分是仿制品種,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少,成為制約發展的第一大瓶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自主創制產品避免了產品同質化,不僅給企業帶來很大利益,也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發展模式,增強競爭力,綠色創新是中國農藥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互聯網+農藥”
很多人把2015年稱之為“農資電商元年”,農藥行業前有輝豐“農一網”、諾普信“田田圈”等電商先行者布局再發力,中有淘寶、京東農資頻道有錢任性攻城略地,后有海利爾“田地頭”、新安“新安商城”等 “觸網”新秀迎頭趕上,此外,還有病蟲草害遠程診斷、病蟲草害預報、金融服務等互聯網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農一網網上交易額突破1.5億元”、 “田田圈零售店一天做了一年的生意”……一條條新聞不斷沖擊著農資人的神經,電商持續升溫成為最熱話題。
點評:盡管面臨著諸多困難和限制因素,農資電商依然勢不可擋地萌芽和成長。農藥是物技結合的特殊商品,“互聯網+農藥”不是簡單地網上賣農藥,僅靠燒錢打價格戰是不行的,除了好產品做基礎,技術服務也很重要。“線上要成功,關鍵在線下!”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掌握大數據、增加客戶粘性,但核心仍然是好產品和技術服務。
轉型
在傳統營銷模式和渠道受到嚴重沖擊的背景下,今年農藥企業轉型和探索動作頻頻。如草甘膦巨頭江蘇好收成進軍新型肥料、土壤調理、種業領域;江蘇克勝打造“蜻蜓農服”互聯網農業服務平臺,啟動智能噴灑項目,由“單一產品的一錘子買賣”向“產品+技術+服務的一條龍”模式轉型。農資經銷商也積極轉型,有的組建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隊伍,有的提供從土壤管理到用藥、用肥、藥械的全套服務,有的幫農民賣農產品,還有的直接嘗試訂單農業或成立種植合作社,從農業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實現增值。
點評:當下農資市場僅靠賣產品已越來越難生存,由農資供應商向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是發展趨勢。誰能幫種植者提高作物產量、質量和收益,誰就能贏得用戶和市場。土壤改良、施肥營養、用藥方案、打藥服務、品牌銷售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服務中增值空間很大,誰能早動手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
“草莓乙草胺事件”
今年4月,有媒體從市場上買了8份草莓,“檢測出乙草胺超標”,從而得出草莓“致癌”說,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和消費者的恐慌。農民日報在第一時間為農求證,刊文報道北京市抽取175個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并從“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會被除掉”等多個方面論證草莓上檢出乙草胺超標不可信。隨后《人民日報》也刊文表示“吃草莓致癌”不靠譜。雖“草莓乙草胺殘留超標”一說后被權威檢測結果和業內專家否定,但消費者恐慌難消,多地草莓受“乙草胺”風波影響銷售走冷,多個草莓主產區草莓滯銷,種植戶損失嚴重。
點評:草莓乙草胺超標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媒體在做此類報道時尤其要科學、嚴謹、審慎,以事實為依據,以免造成對產業的殃及和誤傷。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全過程的監管檢測和溯源制度,加強科學安全用藥,讓流言沒有可乘之機。
作物解決方案
在2015年依然熱度不減,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此為營銷策略和宣傳口號。以水稻為例,就有拜耳的“更多水稻”、先正達的“稻之道”、龍燈的“多收好水稻” 等。國內大小企業也都推出了針對不同作物的各類產品搭配組合套餐,不過各有側重,如浙江臺農、陜西農心、海利爾等不少企業深耕細作,更接地氣,已在一些作物上占據獨特優勢。龍燈通過舉辦蘋果、水稻、柑橘等作物的種植能手大賽,對作物解決方案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點評:對于不少種植大戶來說,省力省心、增產增收、安全高效是最迫切的需求,而作物解決方案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近年來,不少企業打著“作物解決方案”的旗號,但很多都做成了賣藥方案,都是自己的產品在做拼湊,只有因地制宜接地氣、能幫農民解決實際問題、讓種植者得實惠的方案才是經得起檢驗的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