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份開征增值稅后,氯化鉀肥價格漲幅曾達到180元/噸,羅鉀高調宣布硫酸鉀漲價300元/噸。但近期氯化鉀又回到了增值稅開征之前的價格水平,硫酸鉀已經低于增值稅開征前的價格。鉀肥價格為何如此波動?后市怎么走?筆者帶大家一探究竟。
在宣布鉀肥開征增值稅后,考慮到國產鉀肥進項抵扣較少,而進口鉀肥將增加13%稅收的事實(按9月份2000元/噸的港口價格測算,相當于要繳納260元 /噸的增值稅),筆者據此分析鉀肥價格具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想把增值稅全部轉移給下游并不現實。可當前的跌幅還是超出筆者的想象,分析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農產品供應過剩。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顯示,雖然今年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厄爾尼諾氣候,但玉米、小麥、大豆庫存均處于歷史高位,造成農產品價格低位徘徊,對化肥的需求下降。
二是全球鉀肥產能過剩。全球每年的鉀肥需求在5500萬噸左右,總產能在7000萬噸左右,產能嚴重過剩。在BPC聯盟沒有瓦解之前,世界兩大鉀肥聯盟通過限制供應的方式追求壟斷利潤,但也造成了大批的進入者,如必和必拓、中國的企業等,進一步加劇了鉀肥的產能過剩,國際鉀肥的壟斷程度下降。2013年 BPC的瓦解標志著鉀肥實現了從價格優先策略向市場優先策略的轉變,也是國際鉀肥巨頭產能將充分釋放的信號。
三是增值稅政策造成了市場的誤判。在宣布化肥增值稅開征后,市場開始囤貨待漲,但臨時出臺的增值稅補充規定明確8月31號之前的庫存產品可按3%征稅,執行到2016年6月30號。稅率的巨大差異必然造成進口企業多報庫存,臨時加大進口力度,無形中加大了國內的供應過剩。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港口鉀肥庫存高達220萬噸以上,處于歷史高位。
四是國內鉀肥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從運輸方式看,有邊貿和海運之分;從進口經營主體看,有央企(中農、中化等)、省級農資公司(惠多利、倍豐等)、外資(美盛)和復合肥企業(魯西、洋豐等),加之老撾鉀肥的“反哺”,進口主體已經多元化。在國際價格大跌的情況下(標準鉀FOB已經降到 250美元/噸),進口渠道的多元化造成了無序進口,形成多殺多的局面(后進口的價格優勢明顯)。
五是復合肥開工率低。農產品價格低,肥價普遍下跌,造成了經銷商淡儲積極性低,復合肥開工率不足,鉀肥需求低迷。
農產品價格低迷、鉀肥價格產能嚴重過剩、傳統鉀肥企業仍然暴利(參見鹽湖半年報)、港口鉀肥庫存高企、國際鉀肥巨頭產能充分釋放的格局短期不會改變,因此筆者判斷鉀肥未來價格的走勢是向企業的完全成本甚至生產成本去靠近,價格下跌的空間巨大。
相信鉀肥就是下一個鐵礦石和石油。筆者大膽預言,明年是不需要鉀肥大合同的一年(以后再做分析),鉀肥跌破2000元/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