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農藥交流會上獲悉,中國農藥已進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成為實現農藥零增長的重要手段,非農業用藥領域有望成為農藥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十二五”期間,農藥工業形成了包括科研開發、原藥生產、制劑加工、原材料及中間體配套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企業集中度提高,產品結構更趨合理,安全性溶劑的使用和環保型制劑迅速增長。在27日召開的主題大會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承宇分析指出,在全球農藥銷售額增長緩慢、殺菌劑增長迅速、新品種開發速度減慢、生物工程技術的影響日益強大、跨國公司發展戰略做出重大調整、非貿易壁壘增多的大環境下,國內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各種管理法規持續出臺,勞動力等成本不斷上升,農藥行業的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曹承宇認為,全程解決方案為農藥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非農業用藥成為新的增長點,“互聯網+”展現無限商機。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袁會珠研究員認為,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關鍵在于選藥的準確性、噴霧助劑的使用和智能化、精準化噴霧。水稻、小麥、甘藍等作物的用藥試驗表明,乳油、可溶液劑、水乳劑的藥液對靶標作物的潤濕性優于可濕性粉劑、水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但所有劑型的藥液都不能較好地濕潤水稻、小麥、甘藍葉面。對水稻等疏水性作物,添加噴霧助劑可以顯著提高藥液在葉面的沉積量和持著率;而對于棉花等親水性作物,應用助劑反而會導致藥液流失。
新形勢下非農業用藥領域的開拓,成為農藥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張一賓指出,發展穩定、應用面廣、涉及領域多、對環境相對安全是非農業用藥的主要特點。未來幾年,有可能用于農業的非農用品種主要是雙胍辛胺、氟代百菌清、12-苯并異噻唑啉-3-酮。中國農藥產量全球居首,但非農業用藥市場位列第三,可見非農應用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