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公司位于東西湖區辛安渡,為李金文博士創辦,擁有從日本帶回的酵素菌技術。9日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倉庫里堆滿了玉米稈,車間里加工流水線有條不紊。
李金文介紹,這條自主研發的生產線能“吃”下多種農作物秸稈,由于技術先進,只需20天左右,秸稈就可變成高質量有機肥。一年可處理10萬噸秸稈,生產有機肥3萬多噸。
看似紅紅火火的生產,背后卻有著難以名狀的苦澀。“每處理一噸秸稈虧60元左右。”李金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田間地頭回收一噸秸稈運到公司,運輸與人工費用180元,生產過程中電費、工資等120元,共計300元左右,而一噸秸稈只能生產0.3噸有機肥。按照有機肥市場價格800元每噸來算,秸稈從田間到變成有機肥銷售,凈虧60元。
為降成本,增效益,日清公司嘗試將秸稈制成食用菌栽培基料,栽培后的廢渣再制作有機肥,復合利用。“但這只能消耗部分秸稈,多數秸稈還是得直接發酵成肥料。”李金文說。
辛安渡有片葡萄園,用的是日清公司的有機肥。農民楊桂花告訴記者,有機肥種植出來的葡萄看相好,甜度高,一斤能賣到20元左右,比一般葡萄要貴四五倍。
盡管口碑較好,但有機肥的銷售卻不盡如人意。李金文說,市面上有機肥品牌魚龍混雜,而短期內農民無法識別,導致相互壓價。
李金文呼吁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前年武漢有關部門說處理一噸秸稈補助50元,但這項政策一直沒落地。”
秸稈粉碎耗電大,李金文希望企業能享受農業生產用電的價格優惠。目前日清公司生產用電價格是每度1.6元至1.8元。
湖北省耕地質量和肥料工作站專家魯明星介紹,當前秸稈在農業上的利用主要是直接還田和肥料化。直接還田存在秸稈木質纖維在土壤里短期內難以分解的問題。而有機肥的銷售一直不溫不火,企業艱難運轉的現狀短期難以改變。
目前我省登記注冊的有機肥企業僅有50多家,叫得響的更是寥寥無幾。“不少企業信心滿滿地參與進來,卻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打退堂鼓的企業不占少數。”魯明星說。“目前我省對水稻機收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有補貼政策。但將秸稈進行肥料化、資源化利用,還沒有出臺獎勵政策。”魯明星建議,參照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作法,盡快出臺對生物有機肥生產的扶持政策,或財政直接補貼生產企業,或政府對農民施用有機肥料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