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近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農業面臨的基本國情,將水缺與人多地少并列。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在節水40%、節肥 20%的基礎上大幅增產,實現資源節約利用和糧食穩產高產的雙重目標。在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影響越來越大,地下水超采日趨嚴重的嚴峻形勢下,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已成為實現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緩解地下水超采危機的迫切需要,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需求日趨迫切,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大力推進水肥一體化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近年來,國家實施東北4省區“節水增糧”行動,投資380億元推廣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3800萬畝。去年又啟動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將水肥一體化列為骨干技術,在河北省進行大面積推廣。據專家研究,華北地區適宜應用各種模式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面積超過2億畝,如果推廣普及水肥一體化技術,一年兩季平均畝節水 110方,每年可節水200億方,相當于北京市6年用水量,接近南水北調規劃總調水量的一半(448億方)。畝節肥5~10公斤(折純),每年可節肥(折純)300萬噸相當于10個大型化肥廠年產量。所以說,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水肥一體化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持政策不夠全面、技術產品不夠配套、技術服務不夠到位、地區發展不夠平衡等。今年,中央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進一步推進節水農業工作,水肥一體化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大好機遇。
鏈接 三增三節三省
水肥一體化是將肥料溶解在水中,借助管道灌溉系統,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適時適量地滿足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和高效利用的節水農業技術,多年、多地、多作物推廣應用效果明顯。
增產增收增效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應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玉米畝增產200~300公斤,馬鈴薯畝增產1500公斤。河北、山東、河南等地應用微噴水肥一體化技術,冬小麥畝增產100公斤,玉米畝增產150公斤,馬鈴薯畝增產1000公斤,增產幅度在15%~50%,增收效果顯著。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水分生產力達到2公斤/方,提高20%~50%,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實現了水肥資源高效利用。
節水節肥節地河北冬小麥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沙質土壤畝節水100~150方,壤質土畝節水50~60方,平均畝節水80方以上,節水40%左右,節約化肥5~9公斤(純養分,下同),節肥10%~25%。夏玉米畝節水40~60方,節水30%~50%。畝節肥8~10公斤,節肥15%~25%。采用微噴水肥一體化,實現管道輸水、噴灌,不再需要壟溝和畦背,比傳統灌溉方式節地10%左右,增加了有效種植面積。
省工省時省力在北京、河北等地的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應用水肥一體化,農民僅需開關閥門就能進行田間灌溉和施肥,省去了清壟溝、扒畦背、扒邊埂、撒化肥等繁重的田間操作,老人、婦女都可輕松完成,小麥玉米兩茬平均每畝省工1.2個。由于灌水效率提高,灌水量減少,每個灌溉周期可省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