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總體看,“十二五”期間,國產鉀肥產能和競爭力全面提升,鉀肥進口主動性顯著增強,50%以上的自給率有望長期鞏固,企業“走出去”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國內鉀肥行業已逐步形成了“供應穩定、競爭有序、理性發展”的新常態。但新常態下,我國鉀肥行業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十三五”時期,鉀肥行業既要抓住機遇,引導業內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還要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讓鉀肥行業在“十三五”時期走得更穩更好。
加強政策統籌規劃
近年來,鉀鹽行業的外部政策逐漸收緊,例如新疆大幅度上調資源稅、新環保法實施、鐵路運費上漲及增值稅優惠政策退出等等,這些政策變化對鉀肥行業的影響較大。
資源稅方面,2014年5月新疆成品鉀鹽資源稅由之前的135元/噸調整為400元/噸,驟然增加的資源稅企業必然想方設法向下游轉嫁,這對持續低迷的國內鉀肥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為提高國內鉀鹽資源有效利用及鉀肥市場的平穩有序,建議國家對資源型鉀肥企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
增值稅方面,恢復增值稅將導致低品位深層鹵水及難溶性鉀資源開發企業的研發成本增高,前期投入“打折”,進一步開發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同時還會提高國內鉀肥價格,使鉀肥充分市場化進程將受挫。建議國家在鉀肥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大背景下,充分考慮我國鉀鹽資源開發的特殊性,在稅率上不宜太高。同時,在進口環節征收增值稅,保證國內外企業公平競爭。
鐵路運費上漲也將會壓縮鉀肥企業的銷售半徑。國產鉀肥產能60%以上位于青海和新疆,產品運輸距離長,鐵路運費連年上漲給企業帶來巨大成本壓力。以國投羅鉀公司為例,僅2015年鐵路運費就要多支出近8500萬元。目前國內鉀鹽資源稀缺且主要分布在西北,我國南方土壤普遍缺鉀,國內土壤缺鉀面積已達4.5億畝,建議國家充分考慮農業對鉀肥的需求,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對鉀肥行業加大扶持力度。
出口政策方面,2014年12月中旬,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15年關稅實施方案》,對化肥旺季出口關稅進一步放松,并取消尿素、磷銨等化肥出口淡旺季劃分。可以預見,隨著氮磷肥關稅政策的放開,國產鉀肥的出口政策調整預計很快也會提上議事日程。
引導境外鉀鹽開發
境外鉀鹽開發是我國國產、境外和進口各1/3鉀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境外鉀鹽項目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遇到許多問題:如部分國家專門針對中國大量進口鉀礦資源采取了許可證等控制性措施,或附加苛刻條件,使我國利用境外鉀礦資源的難度不斷加大;我國企業與國際跨國礦業公司相比,規模小,投資與經營經驗少,資金實力弱,缺乏國際競爭與抗風險能力,國內鉀鹽企業境外開采也存在自發、無序的現象;國內礦業企業對國際礦業市場狀況和被投資國的投資規則、投資環境、投資法律、風俗習慣等不了解,對境外礦產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考慮不足。
鑒于上述問題,建議國家對鉀鹽境外開發加強宏觀引導和調控。政府要為國內企業“走出去”發揮統籌規劃、創造條件、指引方向、提供服務的作用。由政府牽頭解決境外鉀鹽礦開發中涉及的法律、資源等問題,在金融方面提供支持,委托有實力、有能力、技術領先的大型鉀鹽企業進行開發,努力實現境外鉀鹽規模化發展,減少無序競爭,增強境外鉀鹽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限制硫酸鉀盲目擴張
由于2014年國內硫酸鉀價格水漲船高,硫酸鉀和氯化鉀之間價差不斷加大,引發了國內硫酸鉀擴能的熱潮。據相關協會統計,僅2015~2016年國內計劃新增硫酸鉀產能就達234萬噸,幾乎相當于新建兩個國投羅鉀。預計2015年硫酸鉀總產能將超過600萬噸/年,年產量將突破400萬噸,將過剩35萬噸左右。產能盲目擴張是對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環保,也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從政策層面對新上硫酸鉀項目提高門檻,限制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