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肥產能、產量齊增
近期,俄羅斯鉀肥巨頭公布了2015年的收益預期,在此之后,烏拉爾鉀肥的股票價格一度飆升,可以看出國際鉀肥對2015年的形勢比較樂觀。俄羅斯鉀肥集團2014年的利潤從2013年的6.6億美元跌到6.3億美元,同年,盧布貶值,也造成了俄羅斯鉀肥集團約20億美元的衍生品損失。但是,俄羅斯氯化鉀生產和出口均大幅增長,在出口價格下降的情況下實現了銷售收入增長。根據俄聯邦海關統計數據,2014年俄羅斯鉀肥出口量達1046萬噸,同比增長65.5%。出口額為27億美元,同比增長23.4%。2014年全年Uralkali銷售了1230萬噸鉀肥,同比增長了24%;出口量達1040萬噸,同比增長了30%。從中國海關統計數據來看,2014年全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氯化鉀261萬噸,同比增長了6%。
烏鉀同樣預測2015年是一個鉀肥需求強勁年,去年預測2015年的鉀肥需要5900萬噸,但目前來看,這個數值要超過6200萬噸了。烏鉀發言人稱,印度鉀肥需求有望進一步恢復,消費量將達到470萬噸。雖然印度2015年肥料補貼政策還沒有出臺,但是鉀肥的需求增長將有可能引導肥料補貼政策的重點由氮肥轉向鉀肥方面。
印度是一個用肥大國,但是肥料生產能力非常有限,大部分的化肥需要進口。但是印度對尿素、氮肥類的基礎化肥最為重視,一是價格便宜,二是工藝簡單。印度除了進口肥料以外,也在擴大自身的生產能力,但大部分的工廠仍以尿素為主。近幾年,印度肥料協會向政府建言,印度的施肥結構非常不平衡,對氮、磷的使用比例超標,土壤缺鉀、微量元素嚴重。據悉,烏拉爾鉀肥公司將會在4月份與印度簽署新一年的鉀肥合同,預計與去年的量相持平。印度此次的合同也將預示著中國大合同談判出臺在即了。
沒有砝碼 就沒有話語權
2014年中國鉀肥產量為877萬噸(折氯化鉀),鉀肥進口量為803萬噸,鉀肥總消費量為1745萬噸,其中國產自給率為50.3%,鉀肥對外進口依存度約為50%。為緩解鉀肥需求的壓力,之前國家確定了鉀肥發展戰略:三分之一國內生產,三分之一進口,三分之一靠“走出去”。
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在海外10個國家已有28個鉀肥項目在運作,而開元集團老撾項目首次實現反哺國內市場,彌補國內市場空缺。目前分布在境外的28個項目處于不同的階段,有的在建設、招標中,有的已經投產。中國如此大力度地進行海外找鉀、海外建廠,也是為鉀肥合同談判增加砝碼。2015年中國進口氯化鉀價格為305美元/噸,同期東南亞國家的進口價格為334美元/噸,而巴西由于沒有鉀肥資源,進口氯化鉀價格為350美元/噸。如此看來,如果沒有海外鉀肥的項目支撐,鉀肥大合同談判就沒有議價的砝碼,正因為我國不僅在國內積極開發高純度的鉀鹽資源,而且在海外的項目也投入了很多精力,才使得我國每年鉀肥大合同談判的價格成為鉀肥出口價格的“風向標”。雖然現在鉀肥價格被炒作的越來越高,但是各貿易商卻要心中有數,切勿亂花漸欲迷人眼。目前大合同價格尚未出臺,但晚出臺也不代表是個壞事,在目前價格不明朗的時期,急于簽訂合同也容易造成市場的假象,鉀肥市場是“冰”還是“火”,應該交給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