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5年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7億畝次。主要病蟲有小麥條銹病、麥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水稻螟蟲、稻飛虱和西藏飛蝗等。
一、發生趨勢
1、 小麥病蟲:預計總體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800萬畝次。其中小麥條銹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350萬畝,重發區域為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流域和攀西地區;白粉病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50萬畝;赤霉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150萬畝;麥蚜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700萬畝次;麥蜘蛛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00萬畝次。
2、 油菜病蟲: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150萬畝次。其中油菜菌核病中等發生,川西北部分區域偏重發生(3(4)級);油菜蚜蟲偏重發生(4級),預計發生面積分別為250萬畝次和600萬畝次。
3、 水稻病蟲:預計全省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主要病蟲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水稻粘蟲。其中稻瘟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300萬畝次,川東北、盆周山區及中部深丘常發區發生較重;紋枯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000萬畝,在川東南、川中、川西部分地區發生較重;稻曲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300萬畝以上;水稻螟蟲預計偏重發生,局部大發生(4(5)級),川西、川南部分地區發生重,面積3300萬畝次左右,三化螟在川中、川西部分地方上升明顯;稻飛虱預計中等發生,川東、川南局部偏重發生(3(4)級),面積30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預計偏輕發生(2級),發生面積150萬畝次;水稻粘蟲預計偏輕發生,局部出現高密度點片(2級),發生面積100萬畝。
4、玉米病蟲:預計全省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其中玉米螟蟲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00萬畝次;玉米粘蟲預計偏輕發生(2級),發生面積100萬畝;玉米紋枯病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450萬畝;玉米大小斑病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50萬畝。
5、馬鈴薯晚疫病:預計全省中等發生,局部偏重,區域為盆周山區和攀西地區(3(4)級),發生面積200萬畝。
6、西藏飛蝗:預計中等發生,雅礱江、金沙江上游河谷地區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120萬畝。
二、主要依據
1、主要病害菌源量充足,蟲害冬前基數有低有高。據全國小麥條銹病秋苗病情調查,甘肅今年小麥條銹病秋苗期發病程度輕,但發病范圍廣,菌源量較大,對我省構成較大壓力。2014年11月19日在梓潼縣始見小麥條銹病病株,3個發病中心,均為單株單葉發病,為該縣近5年發生較早年份。同日也在劍閣縣查見小麥條銹病,2個發病中心,均為單株單葉發病,比上年提早10天。截止1月14日,全省共有10個市(州)、32個縣(市、區)發生,發生面積3.02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6.9%。發病區域主要集中在涪江、嘉陵江和安寧河流域,當前田間呈現多點發生。稻瘟病、紋枯病等真菌病害常年發生,田間菌源量充足。水稻螟蟲、玉米螟蟲冬前基數低于上年及近年同期。水稻防治田二代畝殘蟲量為576頭,分別比上年及近年減少5.91%、21.3%。玉米螟蟲冬前調查百株活蟲數8.44頭,比上年、近年減少10.5%、7.03%。西藏飛蝗平均密度6.6頭/平方米,略高于2013年和近年均值。
2、主栽品種抗性總體不高,強致病性生理小種占優勢。生產小麥條銹病抗性品種大面積種植比例下降,據監測統計,全省小麥抗性品種種植比例為37.8%,較2009-2010年間的50%顯著下降。2014年監測138個水稻生產品種,高感葉瘟品種占69.56%,比上年同期高26.6%。省內主栽油菜品種對菌核病、根腫病基本無抗性。主要玉米品種對葉斑病、紋枯病抗性均不高。60%以上的馬鈴薯品種易感馬鈴薯晚疫病。病菌監測結果表明,2014年共鑒定小麥條銹菌標樣50份,其中Hybrid46類群各小種出現的頻率總和為32%;對我省大多數主栽品種有強致病力的貴農22致病類群占54%,其中貴農22致病類型1占18%,居第一位,成為我省當前小麥條銹病上的主要流行優勢小種。水稻稻瘟菌仍以ZB群為優勢種群,出現頻率為61.22%。對64個水稻主要推廣品種的毒力頻率測定,毒力頻率范圍為6.67~51.67%。
3、栽培管理措施多數利于病蟲發生危害,一些技術措施也有抑制和延緩作用。稻草覆蓋免耕旱育秧拋秧等農藝措施有利于水稻病蟲的發生危害。省農科院植保所調查顯示,免耕加稻草覆蓋田的水稻螟蟲冬后基數較翻耕田高約14倍。2014年全省小麥、油菜和水稻機收面積分別達到900萬畝、213萬畝和1771萬畝,機收面積不斷擴大,留茬高導致田間殘蟲量和病菌基數增加。秸稈覆蓋面積增加較快,殘留大量稻樁和地墊形成的陰濕小生境對螟蟲越冬、油菜菌核病等發生較為有利。旱育秧、拋秧對水稻生長有促進作用,分蘗力強、根系發達、植株健壯,對主要病蟲害發生有一定的抑制和延緩作用,但也使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的發生條件更加適宜,雜糯間栽、水稻品種多樣性布局不利于稻瘟病的發生。旱地改制,抓早、增密、增肥,玉米春、夏、秋、二季玉米混栽,橋梁田增加,有利于玉米螟、紋枯病等發生為害。
4、氣象條件對小春病蟲有利有弊,對大春主要病蟲害無明顯抑制。據省氣象局預測,去冬今春省內大部地區溫度正常至略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螟蟲等害蟲的越冬及條銹病、麥蚜和油菜蚜蟲等小春病蟲害發生蔓延;春季干旱發生概率大,對白粉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小春病害大范圍發生或流行有一定抑制作用。夏秋季省內大部地區溫度較常年偏高,階段性集中降水、高溫及局部干旱概率大,對大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發展無明顯抑制作用。階段性多雨天氣對稻瘟病、稻曲病、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發展和加重危害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