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為實現2005年農民人均增收5%的希望自然也從春耕播種拉開序幕。然而,河北省蔚縣統計局近日在調查中卻發現:春耕前夕,農民竟無“米”下鍋。 怎一個“漲”字了得 河北省蔚縣統計局郭有雷在調查中發現,許多農民去年豐收的玉米等至今還“躺”在家里,賣不出去,原因是糧食市場價格比去年有了明顯回落,而農民的市場期望值還比較高。與大路農產品滯銷相反,大量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迅猛。最令農民著急的是:值此春耕之際,農民賣不出豐收的農產品,就無法變現春耕墊本的資金,這將直接影響到今年一年的收成。 記者了解到,河北省蔚縣存在的這種情況絕非個案。來自陜西、湖北、山東、安徽、福建、廣西等地基層統計局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種地用量最大的化肥漲價幅度十分明顯,農膜、種子價格漲幅緊步其后。以福建省寧化縣為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該縣農資價格一路沖高,目前,該縣農資市場春耕主打化肥尿素、碳銨的價格已賣到了每噸1900元和560元,而鉀肥的價格竟漲到了每噸2100元,短短幾個月漲幅(與去年第三季度末相比)分別達20%、20%和25%。同樣,由于國際油價的上漲,耕地的費用將定然增加。所有這些,對正處于恢復性階段的糧食生產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今年1月份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對160個物價信息網點縣所做的調查顯示,與上月相比,除農用柴油、國產氯化鉀市場價格持平或略降外,其他農資價格穩中有升,與上年同期相比,各品種農資價格呈現上升態勢。2月份,全國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總水平環比依然上漲,好在漲幅有所下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多數農資價格漲幅在兩位數以上。 此間專家指出,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和農資漲價幾乎形影相隨。這種現象的突出表現是:每當糧價上漲,農資價格總是“及時”跟進,并受中間環節哄抬造成過快增長,進而抵消糧價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增收部分。需要引起關注的是,與往年相比,這種現象今年尤甚。農資漲價如此下去,極有可能會拖住年初制定的農民5%增收目標的后腿。 “受傷”的為何是農民? 對農資漲價最看不明白的要屬農民了。他們在接受調查時這樣說:“化肥漲價,水費提價,電力議價,柴油沒個正價,唯獨糧食賣不上價,好不容易漲了兩毛,又都喊著壓價,這到底是農產品漲價,還是農資漲價?”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有關官員解釋,今春農資大漲與當前春耕在即、“兩會”之后農戶種糧積極性普遍高漲導致化肥需求量增加有關。另據記者了解,除此之外,農資價格上漲原因還包括:國際市場尿素價格大幅上漲,尿素出口和國內需求搶奪有限的資源;農資生產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即與化肥等生產有關的原材料如煤電油都在漲;鐵路運輸滯后、運費增加;2004年3月起農資企業原先的13%出口退稅取消等。此外,農資流通被地方某些部門如供銷社等壟斷,也是部分地區農資漲價的原因。 據了解,盡管諸多客觀原因讓化肥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大喊“苦也”,并義無反顧地將漲價進行到底,但這兩大鏈條上企業的利潤均十分可觀卻是不爭的事實。有關專家指出,按照市場規律,農民完全可以用糧食等農產品的相應漲價,將農資漲價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就如原料生產商將漲價成本轉嫁給農資生產商、后者又轉嫁給農民一樣。但事實上,由于糧食價格上漲有拉動物價總水平上升的特殊作用,國家出于宏觀調控和防止通貨膨脹的目的,會控制糧價過快增長,從而保持糧價的相對穩定。 于是,國家的惠農政策,農民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勞,以及由于老天幫忙所帶來的豐收喜悅,就這樣被飆升的農資價格“吃掉”了。“賣糧多得的錢,國家補助的錢,少交的稅,加在一起還不抵漲價多”,不少農民如是說。 “漲聲”背后的隱憂 陜西省西鄉縣城調隊的調查顯示,今年農資價格的繼續猛漲,已影響到了農民向農業投資的積極性。該縣今年一季度農民在化肥投入上同比減少5%,農用薄膜減少42%。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農資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必需品”,農資價格是否平穩,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是否穩定。來自統計部門的調查顯示,農資價格上漲已使農民種糧隱憂凸現。 一是農資糧價反向漲跌,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在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目前糧食價格卻不升反降。以福建省寧化縣為例,該縣稻谷市場價格已由去年同期的每百斤88元下降至81元,降幅達8%。受農資和糧價的雙重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農民不愿種糧又露端倪。 二是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影響農民收入增加。就全國糧食百強縣廬江縣而言,據廬江縣農調隊對該縣農村百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該縣全年農作物復種指數255.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66.9萬畝,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加重了農民種田成本。2004年農民人均購買化肥234.1公斤,綜合價每50公斤42.8元,比上年的38.4元增加4.4元,增長11.5%。若按此推算,僅化肥這一項的價格上漲,2004年,該縣農民人均多支出20.6元。而目前的糧價又呈回落態勢,每畝糧食收入將比去年有所減少,這無疑又給種糧農民增收增加了難度。 三是影響農資需求投入,制約糧食生產發展。農資價格上漲導致農民“惜購”,現在部分農民不愿意高價備耕化肥等農資,還在持觀望心理,期待農資價格回落,然而春耕在即,農時催人,倘若等不來價格的回落,可能影響到這部分農民對農資需求的投入,進而影響到糧食生產的發展。 四是誘發低質農資市場,影響糧食產量提高。調查顯示,近期多數農資品種的價格均大幅上漲,但也有部分低質農資商品上漲幅度相對較小,部分農民則可能會較多地使用這類農資。還有部分農民由于缺乏科學種田知識而使用廉價劣質的化肥、農藥和農膜,造成土壤板結、毒素高殘留,致使糧食產量減少。 抑“漲”:考驗“三農”政策執行力度 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是去年我國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今年農民收入能否在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帶動下續寫去年的輝煌,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農資價格的上漲,迫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加,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各項惠農政策措施帶給農民的實惠,直接影響了農民增收。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李秉龍說,從農產品或者種植業產品的物質生產成本來說,化肥在農產品的物質生產成本里大概占45%左右。化肥漲價10%或者20%,那肯定會使得中央對農業的直補被淹沒。 此間人士指出,要解決農資上漲過快這一難題,首先要完善淡季農資儲備制度。其次,對化肥供應先農業后工業,嚴格化肥等農資出口。最后,對農民進行適當的化肥直接補貼。 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3月15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加強農資價格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就春耕化肥等農資的生產供應和價格監管工作做了動員部署。農業部3月20日宣布,國家已制定了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相關政策:保證化肥生產企業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最終零售價格;農業、公安、工商、質檢等部門要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的行為等。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也于近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供銷社穩定化肥價格。 應該說,政府以及相關主管部門采取強硬手段遏制農資漲價,維護農民切身利益,令人稱快。但是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問題遠比計劃經濟時期復雜得多,解決相關問題時往往不是憑一兩次“戰役”就能夠解決的。這就對決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對解決好“三農”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不僅在年初提出了“三個不能”的原則,即2005年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還要增加。更引人關注的是,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綜合措施”代替了政府慣用的“限價措施”,彰顯決策層正在探索調控新機制。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967元,同比增長15.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高于城鎮居民8.6%的實際增幅。盡管如此,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所說,國家應該采取更多的給予農民直接補貼的方式來彌補農民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受到的損失。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今年的農資價格會因為政府積極的行政調節而得到控制。是的,億萬農民對農資抑“漲”熱切渴望的,不僅要揚湯止沸,更要釜底抽薪。惟如此,種糧才有勁頭,增收才有盼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