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是農村的一個繁忙季節,農民都在積極地買種子、買化肥,忙著備耕備種?梢恍┑胤降霓r民卻按兵不動,遲遲不敢買種子。何故?原來,這些農民被假種子害苦了。因為買了假種子,不少農民因此陷入困境,孩子沒錢念書,貸款無法償還。
在市場打假日趨激烈的今天,偽劣農資產品為何打而不死,有著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見利忘義、商德缺失固然是原因所在,但失德的行為之所以得逞,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缺乏“秋后算賬”的強力措施,使售假者更加肆無忌憚。種子也好,化肥也罷,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商品,農民很難當場識別優劣,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效果,但此時往往為時已晚,即便他們多了個心眼兒,留下樣品作證,怎奈時間過長,又不是購買時的信物,商家有著充分的“理由”予以否認,就算打起官司,農民也未必能贏,所以,農民購買農資只能靠“運氣”。
不可否認,預防固然是打假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檢查把關,可堵死偽劣農資流入市場。然而即便是再嚴格的預防措施,也難保沒有漏網之魚。要使偽劣農資絕了后路,僅靠事前預防顯然不夠。據報道:山東省滕州市推出“秋后算賬”的打假措施,在該市級索鎮的一家農資超市,農民購買種子當場封存樣品,由農民簽字,商家蓋章,再交由農民自己保管,用后出現問題,農民可憑樣品找商家算賬(《人民日報》2005.3.24)。由此看來,要杜絕農資市場偽劣產品的橫行,不僅要重預防,更要重“善后”。將事前預防與事后補救相結合,才是最佳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