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類上市公司去年利潤大多增長60%以上,中央給農民的利益就這樣被奪走了
陷阱:化肥廠家拿了政府補貼,又私下賣高價肥
年年春耕,農資價格都會有一波上漲行情。今年也不例外。農資漲價的這種周期性規律,簡直可以稱為農資市場的“春耕漲價”現象,值得反思。
在關注農資的周期性漲價現象時,有一對矛盾十分獨特:尿素類上市公司去年獲得了超常業績。已公布的2004年年報或有關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尿素類上市公司基本上實現了60%或以上的凈利潤增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從春耕開始,農民一直在喊農資價格特別是化肥價格增長過快,剝奪了中央給種糧農民的實際利益。
這一增一減、一升一降的背后,其實大有深意。
讓企業承擔宏觀調控的“職能”,從來都會引起爭議。事實上,作為市場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幾乎是企業的天性。面對農資市場旺盛的需求,農資企業首先想到的是賺取更多的錢;至于對限價銷售的“行政要求”,企業的對策有兩個:一是最大限度地索要政府補貼,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限價銷售量”。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化肥廠繞開限價政策,與中間商地下交易,賺取市場利潤。拿了政府補貼,又私下賣高價肥,這就不難理解一些化肥企業“業績突出”了。
擔心:給農民的實惠會被農資漲價“侵吞”
去年春耕期間,記者在安徽鳳陽農村就聽到了這樣的民謠:“化肥漲價,農藥提價,柴油沒個正價,上級發的種糧補貼,又被變著法兒擼回去!”
今年春耕期間,記者在山東、河北追蹤采訪發現,根據農民、商家和生產廠家的實際買賣價格,尿素等出廠價竟比去年商家賣給農民的零售價還高。
每當糧價上漲,農資價格總是及時跟進,并受中間環節哄抬造成過快增長,進而抵消糧價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增收部分,從而引起農民不滿、政府不安。
由于中央將“三農”提到“重中之重”的歷史高度,去年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雙雙走出低谷。人們擔心:減免稅和糧食直補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會被過度的農資漲價變相“侵吞”。
癥結:市場環境里的“行政限價”怪圈
多年來,國家一直對化肥市場實行“限價管制”。不少農民困惑的是:肥價為什么仍然像“見風就長的豌豆苗,一個勁地往上躥”?
冷靜分析近幾年的農資價格,人們可以感受到強大的市場壓力,即能源原材料漲價和運力緊張拉升肥價。同時,兩個中央一號文件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引發對農資的新一輪“強勢需求”。
按照市場規律,農民完全可以用糧食等農產品的相應漲價,將農資漲價負擔轉嫁出去。但事實上,由于糧食價格上漲有拉動物價總水平上升的特殊作用,國家出于宏觀調控和防止通貨膨脹的目的,會控制糧價過快增長,從而保持糧價的相對穩定。
原料——化肥生產——糧食生產——糧食價格,這本是一個完整的市場鏈,現在卻成了怪圈:原料市場已經放開價格,中間仍采取“限價政策”,國內糧價的特殊性決定其仍然是“準市場價”。在同一生產鏈中市場和價格的“不統一”,必然伴有劇烈的“摩擦”。特別是在絕大多數產品都完全放開價格的市場環境里,這種“摩擦聲”就顯得更大,常常令政府的“行政限價”政策難以到位。
拷問:政府不當干預和企業不當獲利
針對農資價格的周期性波動,一些農業專家說,由于糧食等基礎農產品是需求彈性很低的必需品,價格反應靈敏,其上游產品農資價格變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間,政府“不作為”和“不當作為”同樣不可取。
顯然,政府應避免不當干預。有關專家指出,宏觀調控關鍵是“宏觀”,企業是市場的微觀主體,對企業生產和產品價格的干預,常常會帶來另外一些更復雜的難題。比如企業對政府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的“尋租”行為。
專家們有一個共識:從長遠看,最重要的就是讓農資市場充分市場化,避免政府的不當干預和企業的不當獲利。作為并不具備天然壟斷性的行業,只有充分市場化,造就充分競爭的外部環境,資源配置才會更加有效,也才能更好地實現供求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