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年各地都要開展農資打假行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群眾的利益。但是,有關專 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頑疾”,應該從制度上抓起,讓農資制假、售假者無立足之 地。 山西省打假辦公室副主任高航認為,假農資屢禁不止原因有三:一是農資生產經營主體、 經營行為不規范;二是農資市場發育不完善,流通環節過多,營銷網絡不健全;三是地方保 護主義嚴重,存在“以罰代刑”現象。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混亂局面,關鍵是要營造一個維 護農民群眾權益的制度環境。 山西省質監、工商等部門近年來在農資、建材等領域推行了“黑名單”制度,把制售假 冒偽劣產品的廠商列入“黑名單”,在媒體上予以公布,對不法廠商起到了震懾作用。山東 省近兩年推行的“信用管理”也值得借鑒。這個省工商部門為農資經營者建立“經濟戶口”, 將所有從事此項業務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為A、B、C、D四個等級。對不同信用等級的農資 經營者區別對待:對守信經營者進行獎勵,減少巡查頻率或免予工商年檢;對有失信行為者 視情節確定等級,并采取適當增加巡查頻率、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實行案后回查、在新聞媒 體上進行曝光等措施。 實踐表明,僅僅把打假活動對準農資經營戶還遠遠不夠,因為還有更大的制假售假者參 與其中。2004年12月至今年2月,農業部根據舉報,先后對一些地方假疫苗案進行突擊執法 檢查,查獲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禽用假疫苗26種,江蘇省農科院獸醫研究所假疫苗 54種,上海市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假疫苗3種,上海市奉賢區畜牧獸醫站假疫苗2種。 農科院(所)本是農業科技的推廣站、服務站,是農民心目中的“保護神”、“財神爺” ,然而,現在個別農科院(所)卻成了“狼外婆”。這雖然發生在少數農科院(所),但造 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因此,打擊假劣農資,必須從源頭上抓起、從制度建設入手,法律、行政、媒體等多種 手段互相配合,讓制售假農資者成為“過街老鼠”。對那些專門“研究”、參與制假售假的 農科院(所),一經發現應嚴懲不貸。針對農民利益受損問題,有關方面應積極探索建立農 資產品賠償機制,如采取商業保險、設立先行賠付準備金等方式,最大限度解除農民使用農 資產品的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