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記者通過對農資市場的調查以及請教有關農資專家,發現“問題農資”大多是通過以下手段糊弄農民的,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對此引起警惕,不要陷入其設置的圈套中。
其一:過期產品擺上柜臺。3月11日,山西省運城市農資打假行動組來到夏縣裴介鎮,對農資市場狀況進行暗訪。在該鎮一家規模較大的裴介農化門市部里,執法人員檢查發現,外包裝上標明有效期為12個月的微生物肥料,封口上的生產日期為2003年3月,已經超過有效期限一年。執法人員告訴記者,超過有效期,微生物肥料成分很難保證。
其二:產品標志不符合國家標準。今年3月,運城市農業局和質量技術監督局人員在臨猗縣的“果蔬資訊服務部”的農資經銷點檢查時,發現該店的“綠云氨鈣堡”液肥、“惠滿豐氨基酸”液肥等產品標志不符合國家標準;在相鄰的“臨猗縣種子站門市部”里,執法人員發現這里的“中棉所41號棉種”和“邯鄲109棉種”無任何標簽。
其三:明目張膽銷售違規產品。在臨猗縣一家種子經銷店,運城市農業局執法人員發現一袋名為“簡化棉大桃王”的棉種擺放在柜臺上。去年,永濟、臨猗不少棉農受誤導使用該棉種,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至今,受損棉農還在不斷向有關部門申訴。在檢查中,還發現一些產品執行標準已經作廢,或沒有生產許可證。
其四:夸大宣傳誤導農戶。一些農資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擴大銷售,往往采用夸大宣傳的手法,尤其對沒有經過引種試驗的品種,大多靠口頭承諾,也有的在包裝說明中直接對增產效果作夸大宣傳,誤導農民購買。
其五:冒充農科部門蒙騙農民。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農技推廣站”“新產品基地”等招牌,通過寄書信、散發小廣告等手段進行欺騙性宣傳、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