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農活催人,但國內個別地方出現“備耕冷清、耕地撂荒”情景。“沒肥料,怎么種”、“化肥太貴,買不起”,農民的這些抱怨,讓人心中不是滋味。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惠農政策,其力度之大,農民受惠之多,為多年
來少有,農民人均收入增幅也為近八年之最。然而,當廣大農民被中央惠農政策所鼓舞,種地積極性空前高漲,準備在春耕季節大干一番之際,突然發現農資價格一天一個樣,漲速之快、漲幅之高,令人望“肥”興嘆。
農資漲幅究竟有多大?筆者查閱了近一年來全國各地農資價格信息發現,與去年同期相比,近期的農資價格確實在飛漲。在湖南,氮銨、鉀肥、尿素、磷肥、復合肥等漲幅達10%至40%;在廣西,碳銨、過磷酸鈣、尿素、氯化鉀等漲幅分別為38%、14%、22%和50%;在河北,各種農資價格漲幅幾乎都在20%以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飛漲的農資價格,讓農民苦不堪言。
國家的惠農政策,就這樣被飆升的價格“吃掉”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阿汝汗算了這樣一筆賬,國家對旱田的各種補貼平均每公頃為352.7元,農資漲價與補貼相抵后,農民每公頃還要多拿出140多元,而這個賬還是依據一個月前農資價格測算的。“賣糧多得的錢,國家補助的錢,少交的稅,加在一起還不抵漲價多”,農民也有一筆賬。
資漲傷“農”。有的農民買不起農資,只好讓耕地撂荒;有的反復算投入產出賬,越算越不合算,無奈之下再次扛起行李外出打工。
資漲也傷“商”。農資價格上漲,與燃煤、天然氣、油料等上游原材料價格以及運費上漲有關,水漲了,船怎能不高?即便如此漲價,仍有不少農資企業屬于微利或虧損經營。此外,價格高,農民買不起,農資銷量必然減少,零售環節也難以從中獲得漲價利益。
農資漲價沒有贏家。穩定農資價格,事關國家“三農”政策,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因此,國家發改委3月18日作出部署,要集中時間和力量開展好化肥等農資價格檢查,形成春耕期間對農資價格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應該說,采取強硬手段遏制農資漲價,維護農民利益,這一措施很及時。但是,如何保護農資企業利益?如何幫其化解不可抗拒的成本上漲因素?無利可圖,也會使一些商家退出農資領域,一旦出現農資供不應求怎么辦?
如何限價、如何補貼、如何惠農、如何維護農資市場秩序,等等,諸多難題不是一紙通知、一個舉報電話、一次拉網檢查等“戰役”能夠解決的。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問題遠比計劃經濟時期復雜得多,對決策者的要求也高得多。這需要科學統籌,尤其在扶持農業政策上,不僅需要扶持終端,也要在農資等中間環節有配套政策,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使農資企業在合理效益范圍內,保持農資價格的相對穩定。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農資流通環節監管,嚴厲打擊“價外加價、價外收費、一貨兩款”等變相漲價的價格違法行為。只有如此,國家的惠農“禮包”才不至于輕易被漲價因素“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