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化肥、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在農業生產資料上造假、售假違法行為的首選目標。“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一基本常識相信制假售假者都明白,但為何假劣農資還屢屢出現呢?
利益驅動是農資造假屢禁不止的內因。假劣農資生產工藝簡單,造假成本低廉。比如,用量較大的復混肥料,其造假工藝比較簡單,生產設備簡陋。制假者買入氮肥、磷肥、鉀肥,摻進大量的泥土石粉,通過機械混勻,包裝成“某廠生產”或“某國產”,魚目混珠,便成了“價廉物美”的復混肥料。這些假劣農資的造假成本和風險低,利潤高,打假行動過后又卷土重來。
科普不能到位,給制假售假者提供了一個有機可乘的市場。一些監管、農資等相關部門沒有盡到各自的職責,而絕大部分農民嚴重缺乏識假辨假知識和能力,在售假者夸大其詞的宣傳下,農民偏聽偏信,購買時又沒有索要購買憑證的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致使造假者有機可乘。
法律不夠健全,經營主體混亂,這為制假售假搭建了一個橋梁。隨著農資市場的放開,對農資經營者的資格要求也相對寬松,他們是直接面對農村、農民,是農資的銷售終端。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對農資的基本常識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農業科技知識,無法分辨真假農資,無法向農民提供應有的服務。經營主體的混亂使農民的選擇也混亂了,制假售假者得以乘虛而入。
“源頭打假”不力,“終端打假”難打,這助長了制假售假者造假之風。農資打假主要靠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工商管理部門、農業部門等,這些部門都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行使著明確的監管職能,但在實際操作中,職能重疊、監管錯位的現象時有發生。至于農資銷售終端,由于遍布農村,點多面廣,加上地方各農資執法部門經費缺乏、檢測設備落后,假冒產品信息不足,職能重疊,多頭執法,你看我我看你,致使“終端打假”存在空白點。作者:趙文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