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山 “兩會”剛剛結束,溫家寶總理就來到山西的田間地頭。當地農民向總理反映,目前農資價格較高,一袋尿素要花100多元,種一畝小麥才有200多元收入。(3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農民的這些抱怨,讓人心中不是滋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惠農政策,其力度之大,農民受惠之多,為多年來少有。然而,當廣大農民被中央惠農政策所鼓舞,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準備在春耕季節大干一番之際,卻被高昂的農資價格所困,有的農民買不起農資,只好讓耕地撂荒;有的反復算投入產出賬,越算越不合算,無奈之下再次扛起行李外出打工。
“糧食漲價在走路,農資漲價在跑步”,這是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發出的聲音。一位委員算了這樣一筆賬:去年,重慶農用種子價格上漲30.1%、化肥上漲28.8%、薄膜上漲20.9%,農民購買農資的費用人均多支出39.4元,而落實惠農政策,農民人均收入僅增加33元。“賣糧多得的錢,國家補助的錢,少交的稅,加在一起還不抵漲價多”,農民也有一筆賬。
資漲傷“農”,也傷“商”。農資價格上漲,與燃煤、天然氣、油料等上游原材料價格以及運費上漲有關,水漲了,船怎能不高?即便如此漲價,仍有不少農資企業屬于微利或虧損經營。此外,價格高,農民買不起,農資銷量必然減少,零售環節也難以從中獲得漲價利益。
農資漲價沒有贏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要務是生產發展。“反哺農村”,不妨從穩定農資價格入手。3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委專門下發通知,計劃采取七項措施,保持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基本穩定(見3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應該說,采取強硬手段遏制農資漲價,維護農民利益,這一措施很及時。但是,如何保護農資企業利益?如何幫其化解不可抗拒的成本上漲因素?無利可圖,也會使一些商家退出農資領域,一旦出現農資供不應求怎么辦?
如何限價、如何補貼、如何惠農、如何維護農資市場秩序,等等,諸多難題不是一紙通知、一個舉報電話、一次拉網檢查等“戰役”能夠解決的。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問題遠比計劃經濟時期復雜得多,對決策者的要求也高得多。為此,國內一些農業專家和一些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給開出了藥方:改革和完善農資價格調控機制、理順農資價格體系和完善農民補償機制等。
在扶持農業政策上,不僅需要扶持終端,也要在農資等中間環節有配套政策,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使農資企業在合理效益范圍內,保持農資價格的相對穩定。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農資流通環節監管,嚴厲打擊“價外加價、價外收費、一貨兩款”等變相漲價的價格違法行為。惟有如此,國家的惠農“禮包”,才不至于輕易被漲價“吃光”,農村才能談得上“生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