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擁有500多家連鎖店鋪的山東德農農資超市(以下稱德農農資),是山東乃至全國當之無愧的農村零售業(yè)標桿性企業(yè),如今它卻偃旗息鼓,戛然而止。昔日“做中國農村沃爾瑪”的豪言已被母公司的“德隆事件”沖得七零八落。
9月13日,記者趕到位于濟南和平路18號的銀座燕山寫字樓,發(fā)現(xiàn)德農農資超市的辦公區(qū)空空蕩蕩。一位留守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員工都已解散,只留下少數(shù)人在做一些善后事宜。
德農農資回天乏力
13日,記者偶然看到了一份北京聯(lián)科種業(yè)投資公司的通訊錄,山東德農農資總經理袁志斌目前已在此公司擔任總經理。
記者得知,此公司成立時間不久,今年3月份,北京市工商局曾對此公司的注冊情況進行過公示。聯(lián)科種業(yè)的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聯(lián)科種業(yè)主要做種子業(yè)務,主要是“958玉米種子”,這是北京德農科技公司此前的拳頭業(yè)務。北京德農科技與山東德農農資一樣,均為德隆系下屬企業(yè)。
自從2004年下半年“德隆危機”全面爆發(fā)以來,德隆系下屬各公司均卷入了復雜的官司之中,包括德農科技和德農農資。北京聯(lián)科的這位工作人員表示,聯(lián)科只是在做以前德農科技的業(yè)務,但在股權上與德農科技、德農農資沒有任何關系。
這或許是部分高管為自己留下的一條后路?
但對于多數(shù)員工來說,尋找后路并不是這么容易。“公司已經不做業(yè)務了,大家也都解散了,現(xiàn)在只留了幾個人在處理‘后事’。以前發(fā)展的那些店鋪,已經開始被拍賣了。”一位德農農資員工對記者說。
山東德農超市負責行政事務的任軍證實了這種說法。記者了解到,總經理袁志斌長期待在北京,負責人之一的王強在新疆出差,而德農農資目前的控股公司ST重實(000637)派了一位盛姓負責人來山東,主要是處理德農資產。記者查悉,此人名為盛學軍,ST重實前任財務總監(jiān)。
此時的德農農資,一面是自身官司纏身,一面是股東隨時會被債權人提請破產,其狀況已惡化到回天乏力。一年來,德農農資至少涉及了7次訴訟:2004年5月24日,德農農資首先起訴黑龍江華冠科技股份公司,追討華冠科技的借款2800萬元;隨后的6月3日,由于招商銀行訴德隆國際(德隆系的最頂級公司)一案,上海法院凍結了德隆國際投資于德農農資1億余元股權的轉讓費,凍結金額以9000萬元為限;6月16日,交通銀行濟南分行起訴山東德農農資;次日,德農農資起訴德農種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追討借款1000萬元;再過一日,建設銀行濟南市珍珠泉支行起訴山東德農農資,起因為德農農資在該行有借款4800萬元;11月19日,泰安市基金投資擔保經營有限公司起訴德農農資;2005年7月,重慶市高院凍結了ST重實持有的山東德農農資超市有限公司99.34%的股份及收益。
記者獲悉,目前正被拍賣的德農農資資產,委托方為泰安市中院,緣于上述2004年11月19日泰安基金擔保公司提起的那次訴訟。此次被訴的除了山東德農超市在濟南的總部外,還涉及到其位于聊城、泰安、臨沂、德州、淄博、棗莊、濰坊、菏澤、壽光等各地開設的公司;被查封的財產有德農存款及相應財產、山東德農農資在壽光德農農資超市有限公司的股權1000萬元、壽光德農農資超市房產3001.35平方米及10519平方米的土地、轎車等。此外,還有庫存貨品如化肥、農藥、種子、飼料、農膜、農機等,德農超市位于山東9市的181家店鋪房產也被查封。
至此,隨著山東德農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店鋪被公開拍賣,其耗費數(shù)年精力與巨額資金打造的農村零售網絡宣告瓦解。
“農村沃爾瑪”之夢殘破
當山東德農農資超市浮出水面之初,曾以其規(guī)模性和清晰的戰(zhàn)略意圖引起驚呼。其時,農村零售市場并沒有得到普遍重視,這個市場只有供銷社系統(tǒng)拖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身影逶迤其間。
2002年5月,德農農資超市選擇了山東壽光這個全國農村經濟的典型作為試點,首批60家店鋪集體亮相于16個鄉(xiāng)鎮(zhèn)。到2002年底,共有500家農資超市在山東全省建成,遍布山東11市、60個縣,在供應商(包括國外供應商)、農民消費者中引起轟動。
2002年4月,德隆國際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德農農資超市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冊成立,注冊資金5000萬元,致力于在中國農村建立一個龐大的、現(xiàn)代化的、高效運營的農資分銷網絡的戰(zhàn)略投資和管理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農資連鎖零售企業(yè)。
2003年,中央3號文件出臺鼓勵工商企業(yè)進入農資市場。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德隆國際、北京德農農資和山東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共同出資組建山東德農農資超市,三者股權比例分別為72.67%、26.67%和0.66%,法定代表人為袁志斌。
袁志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設想,計劃當年在山東全省實現(xiàn)超過630家店鋪的營業(yè),到2006年在全國10個農業(yè)大省建立各級連鎖超市和便利店,完成戰(zhàn)略布局,最終德農將在全國布下8000家以上的連鎖店鋪,實現(xiàn)200億元的年銷售額。其龐大的規(guī)劃一度引起了供銷系統(tǒng)的緊張。2003年5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就此事專門批示:“德農農資超市公司進軍農資市場,對供銷社系統(tǒng)是一個挑戰(zhàn)。真摯地希望各級供銷社通過‘四項改造’,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德隆方面的數(shù)據(jù)是,為發(fā)展農資超市,共投資了2億多元。盡管德隆曾對這家農資流通企業(yè)寄予很大希望,但正在成長的德農農資無法為德隆提供正向的現(xiàn)金流。按德隆原來的設想,農資超市最早要在兩年后盈利。2003年當年,德農農資虧損1996.8萬元。
2004年4月27日,陷身于危機之中的德隆國際將德農農資抵給了ST重實,作價1.36億元。至此開始身不由己,一直處于股權質押的狀態(tài)之中。
2個月后,德農農資試圖開始自救。此時的袁志斌一邊忙于和銀行及行業(yè)主管部門溝通,一邊與國外一些投資基金接觸,商談注資之事。多家國際知名公司,如香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荷蘭的一家信托基金、法國的農業(yè)協(xié)會,都表示過收購的意向,但最終不了了之。同時,德農農資將一些直營店轉為加盟店,最后只保留少數(shù)自營店,以回收資金,減少投入。但自救行動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此間,記者多次聯(lián)系袁志斌,他表示“沒什么可說的”。
進入德農農資超市辦公區(qū),兩邊墻壁上掛著的連鎖店鋪進展圖示依然醒目,代表著德農農資店鋪的“紅旗”已插遍了山東省。誰會料到,如同龐大的德隆系倏忽坍塌一樣,彈指間,德農的農村流通帝國夢想已灰飛煙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