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價格變化與農民的生產成本、生產規模以及農民收入高度相關,農資價格是否平穩,直接影響農民生產投入的力度和收入的改善,更直接關系到中央“三農”政策能否順利落實到位。
農資漲價知多少?
2004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取消了農業特產稅,減少了農業稅和實行糧食直補政策,給農民朋友帶來了實惠。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的農資價格節節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以寧明縣為例,該縣自去年九月份以來,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月攀升,特別是今年入春以后,農資價格漲勢加劇,主要農資價格平均漲幅超過30%,最高的達到了100%。化肥中的龍頭品種尿素的零售價格高達1920元/噸,同比上漲了37.14%,鉀肥零售價達到2050元/噸,漲幅達36.67%,碳氨零售價600元/噸,同比上漲50%;農藥中的丁草胺從去年的75元/件上漲到現在的120元/件,同比上漲60%;玉米種子從去年的14元/公斤,上漲到現在的30元/公斤,漲幅高達114%;去年農膜的零售價是9元/公斤左右,目前也已漲至11元/公斤,同比上漲了22.2%,農資價格狂飆不止為哪般?
據調查分析,當前以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大幅上漲,源于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1、農民投入有所增加。去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從而帶動了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的需求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資價格的上揚。
2、生產成本上升。首先是受用于生產農資的油料、天然氣、燃煤等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現在的油、氣價格上漲幅度都在10%以上。事實上,受油料、天然氣、燃煤等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國內農資價格普遍居高不下。
3、運輸成本上升。實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后,嚴禁車輛超載上路,使化肥等農資每噸運費比以往上升了1倍左右。正所謂水漲船高,成本上升,售價自然跟著上漲。
4、季節性波動。當前大春在即,各地對農資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農資市場出現了季節性波動。
是誰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農資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國家優惠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對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極為不利。主要體現在:
一是價格波動,使商家不敢大量進貨,影響春耕備耕的物資準備。由于農資價格的上漲,農資經營部門擔心政府會出臺平抑農資市場價格的有關政策,導致價格回落,經營虧損,因而采取隨銷隨進的策略,儲備春耕農資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農資價格上漲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少農民反映:糧食價格才漲了一點,農用物資價格就大幅上漲,況且糧價上漲只是恢復性的,糧食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收益,遠低于化肥等農資漲價支出的增加。因此,與去年相比,大多數農戶持觀望態度,少購或遲購化肥等農資。
三是化肥等農用物資大漲價的直接后果只會迫使農民使用廉價劣質農資,最終造成土地板結、毒素高殘留和產量減少,但更嚴重的是將抵消糧價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加倍挫傷農民剛剛升溫的種糧積極性。
平抑農資價格上漲有良方
當前正值春耕時節,穩定農資價格,保證農資供應,對搞好今年春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予以干預。
1、穩定農資價格,確保糧食生產安全。農資價格上漲主要是受油、煤等原料上漲的影響,但部分不法經營者乘機提價也是造成農資價格上漲的一個因素。為確保農資市場價格穩定,建議政府出臺農資價格干預措施:一是規定農資批發、零售價格的進銷差率;二是規定在一個城市內銷售不得二次批發;三是必要時出臺最高限價加以調控,真正讓利給農民。
2、加強農資市場的監管。一是加強對化肥等農資價格的監測,及時準確反映農資市場價格動態。二是加強農資價格宣傳,及時把農資的政府定價、指導價等情況通知到各鄉鎮,加強群眾監督。三是加大農資打假力度,防止和減少假冒偽劣農資害農坑農現象發生。
3、建立農資儲備制度。充分發揮各級供銷社的倉儲作用,政府可從財政中拿出一定資金補貼這些儲備單位,扶持其及早儲備足夠的農資,為春耕生產作準備。一方面可以實現淡儲旺供,調劑余缺,穩定價格;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引導化肥等農資市場供求和價格走向。
4、開通“綠色通道”,降低運輸成本。借鑒農產品“綠色通道”的做法,盡快開通農資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確保農資物資及時運往農產區,保證春耕生產的順利進行。(中共寧明縣委員會副書記黃能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