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三人成全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化肥技術 >> 正文
 

磷酸二銨的屬性與合理施用

(發布日期:2012-5-18 11:44:00)
瀏覽人數: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我國三北地區農業種植中對磷酸二銨的施用效果都很認可,隨著國產磷銨產量的快速增長,大量磷肥的施用,從1981年至2000年,我國糧田土壤磷素以11%的速度增長,土壤全磷、有效磷平均提高0.21克/公斤和5.7毫克/公斤。缺磷土壤面積已經從80年代的67%減少到50%以下,富磷土壤面積從7%增加到15%。通過多年來施用磷肥,我國北方農業區土壤中速效磷水平已經普遍上升,尤其是高產農田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表層20厘米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很高。這就說明三北地區在維持作物產出的情況下,保留在土壤中的速效磷已經有所積累,造成連年施磷銨效果不如初效的現象,這種現象又錯誤導向出施肥量不斷地提高,施用方法不適宜地擴大,例如有的用量達50公斤,有的將磷酸二銨作追肥和沖施肥等。

  今天要求合理施用磷酸二銨要根據磷酸二銨的自身特性,根據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變化及時調整施肥用量和施用方法。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則,充分發揮磷銨的增產作用。磷肥施用的技術要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調整。

  磷酸二銨是一種低氮高磷的二元高濃度復合肥

  磷酸二銨含N18%,含P2O546%總養分達到64%的高濃度。在養分供應上具有低氮、高磷無鉀的特點。施在缺磷的土壤上效果特別好。80年代初我國北方廣大農業區土壤普遍缺磷,表現在糧食作物的千粒重較輕,農民當時把磷酸二銨施在各種作物上,增產效果都很明顯。所以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農民都很喜歡施用這種肥料。到90年代初,北方地區的農民開始反映,多年施用磷酸二銨后,肥效就不突出了。與此同時,各地土壤肥力調查與測試數據也表明,在中、高產水平農業區的表層土壤有效磷水平逐年提高,磷在土壤中有所積累,施磷肥有后效。這說明磷肥與氮肥的特性不同,氮肥性質活潑,施入農田后有揮發,淋失和反硝化脫氮等損失,而磷肥性質不活潑,在農田土壤中不僅遷移很慢,轉化產物活性低,當季利用率很低,而施用后的累積利用率卻很高。

  磷酸二銨合理施用的原則

  磷銨施種肥,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精量的磷銨用作種肥可以體現一個“巧”。春天農田低溫,土壤養分庫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是磷營養的臨界期,對磷的反映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時缺磷,作物幼苗不齊不壯,抗性差。農諺說:“有錢買籽,無錢買苗”,后期難以獲高產。將精量磷銨作種肥用,關鍵技術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5公斤/畝。二是施用位置要施在種子斜下方2~3厘米。不可種肥接觸。多年來三北地區農民習慣于對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施磷酸二銨種肥,已成為高產工程的固定措施。

  磷銨適合于作基肥,底肥中大量的磷含量可保證作物生育后期籽粒與瓜果發育的需求,也使產量有保證。由于磷酸二銨中磷是氮的3倍,它可單獨用于喜磷而固氮能力強的豆科作物的基肥,施用量以8~10公斤為宜。在其他作物上用磷酸二銨作基肥時,需要配合適量的單質氮、鉀肥,以調節提高氮和鉀的比例。作物基肥的作用主要是補充中后期營養,因此,磷銨要施得深。磷銨中的磷在土壤中遷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區,才可提高被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基肥的深度應有區別,特別是果樹要求施40~60厘米,蔬菜15~20厘米,糧食作物20~30厘米。

  基肥的用量因作物種類和前茬施肥狀況不同而異,例如施了有機肥的農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銨的地塊可少施或改施三元復合肥。一般糧食作物底肥磷銨的適宜推薦用量在10~12公斤左右,棉花畝均12~16公斤。關于氮、鉀肥的調節和提高氮肥的比例,不一定全在基肥中加入,氮還可以到追肥時再加,效果會更好。

  雖然磷酸二銨是速效性的,但是不宜作追肥和沖施肥。因為作追肥用時將顆粒磷酸二銨撒施在表面上,溶解的慢而少,溶出的磷酸向土壤下層遷移性能很差,一面移動的同時又被固定,固定的產物是水不溶解的,也不被根系吸收利用,失去了肥效作用。如果用磷酸二銨作水沖肥,會使價格較貴的磷素從地面徑流帶走,或富集于地表而作物根系主要發布在地下,根系夠不著肥,肥效差,又造成磷肥地表流失,污染水環境。這種雙向問題是不應該發生的。

  總之,磷酸二銨是個好肥料,用在缺磷的土壤上很有效,但它的養分不全面,需要補充氮鉀養分,實行平衡施肥。還有,不要用磷酸二銨作追肥和沖施肥。

  (中化化肥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一平)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欄目導航 | 在線投稿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B2B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