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保險業內傳出的消息令人振奮。在保費收入以40%以上的高速增長送走了2002年的同時,對保險業發展影響甚巨的新《保險法》則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實施。放眼2003年我國保險業,幾大推動力將支持行業新一輪起飛。在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國有保險“巨輪”的股份制改革將會有根本性突破;外資保險公司的先進管理和技術經驗將更多地服務于中國大眾;作為“吃飯險種”的車險市場化改革全面啟動將給財產保險公司帶來重大變化,同時2003年還將會是“保險公司上市元年”。
宏觀經濟向好
據已經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1至11月我國保費收入達2737.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78.55億元,增幅達47%。2003年的保費收入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有關專家預測,2003年我國保費增長速度將不亞于2002年,甚至有可能會更快。作為十六大召開后的第一年,人心思進,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據預測,如果不出意外,在2002年8%的驚人增長情況下,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可達7.9%至8.2%。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保險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保障,這為保險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更廣闊的空間。
市場化改革深入
截至2002年11月,壽險保費收入達2028.8億元,同比增長65.15%,占總保費的74.11%,是自1995年人身險首次超過財產險之后在保費總收入中所占的最高比例。而人身險的高速增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我國社會保障體制在進行著深刻變革。2003年,隨著商業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商業性養老、醫療保險等作為社會保險的重要補充,將發揮愈來愈明顯的作用。
截至2002年11月,財產險保費收入708.91億元,同比增長12.4%。盡管占總保費比重較去年有所下降,但增速與去年同比基本持平。2003年,擴大內需、擴大出口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措施的繼續實施,將進一步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這需要保險業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2003年,占財險市場份額60%左右的車險費率改革在全國鋪開,各財險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將毫無疑問會加以創新和提高,這從各家公司公布的車險條款中已略顯端倪,同時產品結構會逐步加以調整,但各家公司是否會在放開后的車險市場中,為多分一杯羹而大打“價格戰”廣州、深圳兩地的車險改革試點已經顯示出,高回扣困擾“吃飯險種”,而搶份額又誘發了惡性競爭,從而直接導致了保費收入增速減緩、車均保費持續下降使公司風險積聚。新車險條款費率改革能否得到很好地推進,惡性競爭行為能否大面積地發生,直接關系到2003年財產保險業的發展。
2003年的再保險業將在告別壟斷中獲得發展。全球最大的兩家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和瑞士再保險公司已獲準在中國籌建全國性分公司,同時漢諾威再保險公司等全球排名前幾位的再保險公司也正在積極申請。2003年,中國再保險公司的壟斷時代將被終結。而根據入世承諾,自2003年1月1日起法定分保將逐年降低5%,直至2006年取消。壓力與機遇已經使得中國再保險公司在2002年的商業分保大幅提高,自身正在實行而即將有所突破的股份制改革,將會在新年里煥發出更大生機。
公司改制上市
在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類中,銀行和證券類的上市公司已經陸陸續續地在推出,但保險股卻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從2000年開始,媒體即熱切地關注著保險公司的上市,預測誰將是“保險第一股”。然而二、三個年頭過去,保險股依然停留在人們的期待中,但是2003年將不再是空盼而真正成為“保險公司上市元年”。
中國人保2002年年初,中國人保的股份制改造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成立,人保股份制改制正式啟動。在2002年中,人保傾力處理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工作,對全系統4500多個分支機構進行全面地“盤點”、清理家底,同時聘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國際中介機構參與。目前,該公司股份制改造方案已正式獲國務院批準,股改各項工作正加速進行。中國人保在進行股份制改造后將成立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財產)股份有限公司,根據海內外資本市場情況,爭取股份公司盡快發行股票并上市。該公司總經理唐運祥指出,2003年是中國人保股份制改造的關鍵年。中國人保要在今年做好審計評估收口、資產重組及向境內外證券監管機構申報材料等各項工作,確保如期完成股改任務。
中國人壽也是2002年年初,占我國壽險60%以上市場份額的中國人壽向外界宣布公司將重組改制并上市。目前則正在清產核資和尋找外資合作伙伴。
中國再保險外資再保險已經兵臨城下,中國再保險的改制轉型也已如箭在弦,不容不發。據悉,2003年中國再保險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家壽險再保險、財險再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三足鼎立”的國有金融控股公司。同時,中國再保險也在尋求上市,力爭在5年內建成國有控股的多元化國際再保險集團。
新華人壽將有可能成為最先上市的保險公司。“保險第一股有望年內上市,新華人壽欲拔頭籌”之類的消息曾一度出現于去年年底的報章版面。早在幾個月前,新華人壽即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報材料,新華人壽上市工作隨之也進入了沖刺階段。新華人壽的高層人士曾向媒體表示,等待上市的時間不會太長。但無奈大盤持續走跌,而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也同樣需要時間。
目前,新華人壽、華泰財險、天安保險、大眾保險、太平洋壽險、平安保險、泰康人壽等公司均相繼完成了上市輔導期。
對外開放力度加大
外資保險繼續搶灘中國作為中國入世頭一年的2002年,外資保險接踵而至,到2002年末,共有34家外資保險公司獲準在中國營業或籌建機構54個,另有眾多的外資保險公司在耐心等待。2003年,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擴大,正在籌建的外資營業機構和眾多外資公司正在申請進入,外資開業的營業機構將會增加,更多城市的消費者將可購買到外資保險的產品。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在企業設立形式、地域限制和業務范圍等方面的開放在2003年均將進一步擴大。中國保監會負責人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保監會將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做好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各項工作。在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允許外資保險中介機構和相關產業、組織進入中國市場,使中國保險業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同時抓緊制定和完善各項保險法規規章。可以預見,2003年,外資保險公司將會有一個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將會有更活躍的身影出現在人們面前。
保險產品與服務創新
在2002年的保險市場中,不管是壽險公司還是財險公司,都推出了大量的保險保障與投資理財相結合的新產品。盡管有專家呼吁保險的根本功能是提供保險保障,而不應將重點放在投資理財上,但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相結合的產品,滿足了人們想保障與理財一舉雙得的心愿。而這也許正是未來保險市場發展的趨勢之一,特別是相對于壽險市場而言,在保障性產品推出的同時,設計出一些集保障與投資等多方面功能于一體的保險產品。專家預測,保險產品創新將會在2003年異彩紛呈,但投資型產品依舊是主打。只是曾經紅極一時、后遭千夫所指的投資連結險能否卷土重來,成為了留給人們的一個懸念。財產險方面,隨著車險市場化改革的全面鋪開,將會進一步促進各財險公司改變產品結構,大力開發新險種。就壽險而言,投資型的分紅險是2002年壽險市場的主角。專家預測,保險產品創新將會在2003年異彩紛呈,但投資型產品依舊是主打。只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投資連結險能否卷土重來給人們留下一個懸念。
盡管投資連結險的銷售沒有了當初的風光,但在2002年,已經推出或有意推出該險種的保險公司卻在不斷增加,包括新成立的中外合資公司和國有保險公司均已開發出了自己的投連產品,正等待合適時機而投放市場。有專家預測,隨著投連新產品的不斷增加和改善,以及人們對其了解的增多,一旦證券市場走勢回暖,投資連結險有可能在2003年風光再現,和分紅險一道繼續成為“市場明星”。
對于保險產品的創新,中國保監會有關官員表示,保監會將促進保險公司配合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大力開發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等相關產品;切實開發能夠滿足市場不同需求的短期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積極穩妥地開展與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子女教育金保險;努力拓展市場潛力大、目前尚未充分開發的各種責任保險產品;搞好對高科技企業的服務,提供支持技術創新的各項保險產品;拓展與居民個人和家庭密切相關的、靈活多樣的綜合型個人財產保險產品。通過產品創新,不斷適應社會對保險的需求,更好地發揮保障作用。
行業監管模式轉變
綜觀2003年,發展與變革將是貫穿于保險業的主線。每次公開場合講話都必講發展的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履新,1995年誕生的《保險法》在全面修改后正式實施,這兩個事件對于2003年的保險業來說可謂意味深長。已經適用了七年的《保險法》以新的面孔示人,標志著我國保險業法制化建設由此而進入了新的階段。此間專家認為,通過此次修改,我國《保險法》進一步適應了中國保險市場從初創向成熟轉化的需要,尤其有利于中國保險市場與國際保險市場的接軌。而“新帥”在中國保險業入世一年后的關鍵時期“升帳”,將是我國保險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同樣是保險監管需要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時期。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對記者說,保監會將根據新的《保險法》,健全和完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加強依法行政。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監管當局開始施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即減少市場行為的監管,轉向市場行為及償付能力監管并重。與車險條款費率改革的消息發布相先后,保監會又著手推動廣受關注的航空意外險保險市場化改革,并于日前取消了58項行政審批項目,放松對保險公司的行政管制。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保險業的起飛,吳定富表示,作為監管部門,保監會當前要做的是積極探索監管新思路。保險監管將樹立市場觀念、創新觀念、服務觀念,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宏觀調控、制定規則、政策引導、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上來。將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以監管為主題,以創新為手段,以加快發展為落腳點,積極進行監管創新。
|